首頁> 其他類型> 古案今說2> 古代的高考移民

古代的高考移民

2024-10-05 15:19:43 作者: 尹劍翔

  高考剛剛結束,現在大家比較熱議的話題就是這個高考移民,其實這個古代也有很多高考移民的事情,

  其實在科舉盛行的古代,早就有「高考移民」一說,由此可見「高考移民」的確為我國教育界的一個老大難問題。仔細研究歷史,你會發現古代參與「高考移民」的,有我們認識的「熟人」呢!

  其中,大名鼎鼎的詩人白居易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可以肯定地說,如果白居易不高考移民的話,肯定就考不上進士了!

  

  白居易祖籍山西,生在河南,戶口則隨他爺爺,屬於陝西省渭南縣下邽鎮的居民,這廝參加科舉考試,應該去陝西渭南才對,但他鄉試那年沒去渭南,而是去了安徽宣城報考。這在唐朝可是違法行為,因為唐朝法律規定,所有參加科舉考試的考生必須在其戶口所在地報考。

  白居易不傻,決不會無緣無故以身試法,他之所以去安徽報考,一定是因為當時安徽的錄取率比較高。

  要知道唐朝科考跟現在高考一樣,各地錄取率高低不等,有的地方考生多、錄取的少,競爭激烈;有的地方則考生少、錄取的多,輕輕鬆鬆就能考中。

  比如,首都地區錄取率非常高,一個長安城取中的人數竟然跟一個大省取中的人數差不多。

  不光唐朝,兩宋和明清也是這樣子。北宋時江南考生多而錄取少,很難考中;北方考生少而錄取多,容易考中。明清時內地考生多而錄取少,很難考中;邊疆考生少而錄取多,容易考中。

  宋朝文壇大腕歐陽修曾經給皇帝寫信說:「東南州軍取進士,二三千人處只解二三十人,是百人取一人。西北州軍取解至多處不過百人,而所解至十餘人,是十人取一人。」錄取率低的省份100:1,錄取率高的省份10:1,地域差別如此之大,自然讓考生們眼紅,紛紛玩起舊版的高考移民小遊戲,白居易只是玩家之一罷了。

  「高考移民」未必是真的移民,很多考生只是弄一個假的戶口,為了取巧投機,假冒他省之籍投考者,稱之冒籍。

  這招兒在過去風險不小,因為古代考生是連坐制,一個考生犯了事兒,其他考生也跟著倒霉,為了自身安全起見,大夥檢舉揭發的積極性都非常高,很容易把你弄假戶口的事兒給捅出來。

  即使你跟同學們關係鐵,那監考的老師也不是吃乾飯的,他們還有一道「審音」程序,就是要聽聽你說話的口音。

  「這位同學,Whereareyoufrom?」

  「阿拉是老北京啦。」

  得,一張嘴就露餡兒,你分明是上海人嘛,打回原籍,取消考試資格。

  所以,為什麼要普及普通話,因為根本聽不出來是哪的人。

  但是,無論多嚴的制度嚴防死守,總是會有幾條「大魚」漏網,像我國近代的實業家、政治家、清末狀元張謇(jiǎn),在參加童生試時,也是冒籍考中的。

  張謇是江蘇省海門縣常樂鎮人,那時海門屬於通州,由於其世代務農,祖上沒有參加科考之人,在其老師宋璞齋的建議下,認一如皋人為祖父,更名張育才,在同治七年,在如皋參加科舉考試,並順利通過童生試中的縣試、州試,並且在最後院試時名列前茅,獲得秀才稱號。

  本來考中秀才是很高興的事,誰知道遇人不淑,他冒認的祖父,是一個抽大煙的破落戶,為人陰險狡詐,藉機向張家勒索財物,為此張家負債纍纍,原本的小康之家幾乎傾家蕩產。這還不算,一遭拒絕,「祖父」還會向官府告發張謇不孝,同治十年四月,張謇聽說官府要拘押他,就連夜冒雨潛逃。

  最後終於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主動請求革黜秀才身份,讓其回通州原籍考試。他的這種做法得到了一些正直官員的支持,最後經禮部核准,同治十二年,張謇被劃歸通州本籍秀才。光緒十一年,張謇中順天鄉試,成為舉人。光緒二十年,慈禧太后六十大壽,舉行恩科會試,張謇得中狀元。

  由此,我們也能看出,冒籍的類型和冒籍的案件都是多種多樣的。但不管哪種類型,他們只有一個目的,就是想通過冒籍這種方式能夠金榜題名,這樣一來,必然給冒籍地的士子造成不公。

  咱們還是把話頭拉回來。

  產生「高考移民」這種現象,最根本的原因在於我國教育資源的不均衡,地域之間的教育發展水平差距懸殊,所以實行各省、市、自治區分別進行評卷和劃定高考錄取分數線的政策。

  不平等的教育政策自然有漏洞可鑽,部分考生利用各地存在的高考分數線的差異及錄取率的高低,通過轉學或遷移戶口等辦法到高考分數線相對較低、錄取率較高的地區應考,這被稱為「高考移民」。

  中國自恢復高考制度以來,有關高考移民的現象愈演愈烈,教育部、各省招考辦也採取的多種措施遏制高考移民現象的發生,但所起的作用有限。

  時代需要國家保障公民更多的權利,在2012年的兩會上,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譚志娟代表建議,取消高考戶籍限制,以學籍認定高考資格。越來越多的聲音在呼喚,或許在不遠的將來,高考戶籍制度將會取消,全國一張卷,分數決定高低。這樣才能真正的對每個考生都實現公平。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