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大學·中庸> 聖人君子的偉大

聖人君子的偉大

2024-10-04 16:55:40 作者: (春秋)孔子及其弟子 著;李君蘭 譯註

  大哉聖人之道!洋洋1乎,發育萬物,峻2極於天。優優3大哉,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待其人而後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4焉。故君子尊德行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是故居上不驕,為下不倍5。國有道,其言足以興;國無道,其默足以容。詩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謂與!

  注釋

  1.洋洋:浩浩蕩蕩的樣子。

  2.峻:高大。

  3.優優:充足有餘的意思。

  4.凝:聚集,凝集。

  5.倍:即「背」,違背。

  譯文

  多麼偉大啊!聖人的中正之道!它浩浩蕩蕩,生養世上萬物,高處直達上天。多麼偉大豐足啊!大的禮節有三百,小的禮節有三千。必須等待賢人出現後才能得以施行。所以說:如果沒有最高的德行,偉大的中庸之道就不會在心裡凝結顯現。所以君子尊重聖人的道德修養同時又勤學好問,努力使自己達到知識廣博深厚而又曲盡幽微細緻之處,登上高大光明的極點又完全理解施行中庸之道。溫習舊的知識而獲得新的理解,樸實寬厚又崇尚禮節。因此,這樣的人身居高位時不會驕橫,身居底層時也不會違背禮法;國家太平昌盛時,他的言論足以振興國政;國家動盪混亂時,他的沉默不語則足以保全自己。《詩經》上說:「既能明白善惡,又能辨別是非,就能保全自己的節操品德不被污染。」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吧!

  范蠡明哲保身

  本章節來源於𝔟𝔞𝔫𝔵𝔦𝔞𝔟𝔞.𝔠𝔬𝔪

  范蠡是春秋末期的楚國人。他出身貧寒,但是聰敏睿智,胸懷韜略,很年輕的時候就已經是博學多才,滿腹經綸,文韜武略,無所不精。可是當時的楚國政治黑暗,貴胄專權,平民出身的人是沒有機會入仕做官有所作為的。范蠡縱然有聖人的才能,也一樣不被世人了解,只有他家鄉的官員文種與他經常往來,交情深厚。

  此時吳越兩國正在連年征戰,先是在槜李之戰中吳王闔閭被越王勾踐一箭射中,不治身亡,臨死前要求他的兒子夫差為他報仇雪恨。兩年之後吳王夫差在夫椒——也就是現在的洞庭山——這個地方與越國決戰,這次是越國大敗,越王勾踐率領僅剩的五千兵卒逃進了會稽山。

  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楚國的范蠡邀請文種一起投奔越國,輔佐這位窮途末路的越王勾踐興國復仇。他們獻上的第一條復興大計,就是讓越王用謙卑的言辭,豐厚的禮物乞求吳王允許越國作為臣屬和奴僕繼續保存。范蠡向勾踐斷言「越國必然興盛,吳國卻終會滅亡」,向他闡述天道的規律,解說天時地利人和之理,鼓勵勾踐忍辱負重等待時機。他說:「夫國家之事,有持盈,有定傾,有節事。」意思是,治理國家有三件事要注意,國家強盛時要設法保持下去,這叫持盈;國家將要傾覆時要設法轉危為安,這叫定傾;平時治理國家政事要得當,這叫節事。范蠡並把這三點與天地人結合,說:「持盈者與天,定傾者與地,節事者與人。」他還對勾踐說:「天道要求我們盈滿而不過分,氣盛而不驕傲,辛勞而不自誇有功。」

  勾踐於是拜文種為大夫,范蠡為上大夫。文種留在越國主持一切,范蠡則陪同勾踐夫婦前往吳國為奴。正是范蠡的照顧鼓勵,使勾踐夫婦不僅對抗了屈辱絕望,而且磨礪了堅強的意志。

  三年後,范蠡隨越王釋放回到越國,他與文種一起擬定了興越滅吳的九條大計,稱為滅吳九術。據說為實現九術之一的「美人計」,范蠡還親自跋山涉水,遍訪各地,終於在苧蘿山浣紗河訪到德才貌兼備的巾幗奇女子西施,在歷史上留下了西施深明大義獻身吳王,裡應外合興越滅吳的傳奇故事。

  針對越國疲弱衰敗的狀態,范蠡提出「十年生聚,十年教訓」,並著手制訂一系列舉措,使越國漸漸恢復生氣,百姓的生活逐漸安定富足。

  回到越國四年之後,勾踐便想攻打吳國一雪前恥,被范蠡勸阻。他認為時機尚未成熟,戰勝吳國需要天時地利,更需要的卻是人和。

  又過了四年,越國的百姓個個都在讚頌勾踐的仁德賢明,願意為他付出生命向吳國報仇。吳王夫差這一年與晉國舉行了黃池之會,越國乘機攻打吳國,並取得了勝利。此後,且戰且和,越國始終占據著主動,直到越王回國的二十一年之後,吳王夫差兵敗自殺,越國終於滅掉吳國,雪洗了會稽山之恥。

  接下來,勾踐稱霸,號令中原,范蠡也被尊為上將軍。

  「吳王亡身餘杭山,越王擺宴姑蘇台」,舉國歡慶的宴席上,卻獨獨少了一個范蠡。此時他已經改換姓名,帶著簡單的行李,乘一條小船離開了越國,從此再也沒有回來。

  臨走前他曾給勾踐寫信說:「主憂臣勞,主辱臣死。我之所以沒有死,只是為了今天,如今事情已經完成,請讓我因為當年的會稽之辱而死吧。」勾踐則回答:「我的國家要與你一起分享,否則寧可讓你死。」

  他還給大夫文種留下了一封信,勸他儘快離開越國:「天上的飛鳥射完了,精良的弓箭就沒用了,只能掛在牆上收進箱子;草叢中的野兔打完了,忠心能幹的獵狗也就沒用了,只能被主人殺來吃肉。越王這個人,脖子長,嘴巴尖,眼神如鷹,步態似狼,只可以共患難卻不能同富貴,你如果不儘早離開,恐怕會被他所害。」文種雖然不太相信,沒有照他的話離開越國,但也從此稱病,不再過問朝政,可是沒過多久,還是被勾踐賜死,拔劍自殺。

  乘船離開越國之後,范蠡化名為鴟夷子皮,選擇了靠近大海土地肥沃的齊國居住下來。他與自己的兒子一起,在海邊蓋了房子,每日辛勤耕作,同時做一點小生意,就這樣白手起家,沒幾年就積累了千萬家產。他能聚財也能散財,經常慷慨解囊,為善鄉里,被人稱道讚揚,以致最後驚動了齊王。齊王派人把他請進國都臨淄,拜為主持政務的相國。

  范蠡對此卻非常感嘆,他說:「做官能做到卿相的地位,治家能得到千金的財產;這對於一個白手起家的平民來說,已經到了極點。長期享受這種尊貴榮耀,恐怕不是什麼吉祥的徵兆。」於是,三年之後,他再次急流勇退,向齊王歸還了相印,把家財全部散給當地的朋友和鄉親,又一次改變姓名,離開了齊國。

  范蠡以布衣之身,第三次遷徙來到了陶,陶這個地方是當時中原的地理中心,交通往來的人們絡繹不絕,是最理想的經商地點。范蠡就在這裡定居下來,經商為生,並自稱為「陶朱公」。

  他根據時節、氣候、民情、風俗等,收藏人家不要的,供給人家需要的,一切行為都順其自然、順應時機。夏天儲備冬天穿的毛皮,冬天儲備夏天穿的薄麻布,天旱的季節儲備航船,水多的時候儲備車子,等到這些東西需要用的時候就可以賣出去。

  沒過幾年,他就又成了巨富。當地百姓都把陶朱公看成財神,陶朱公也成了後世中國道德經商,也就是儒商的創始先祖。

  范蠡既能治國用兵,又能齊家保身,是先秦時期罕見的智士,被譽為「治國良臣,兵家奇才,商人始祖」。他功成名就後急流勇退,見好就收,為官場中人樹立了一個既能入朝建功、又能下野善終的典範,被後世為官者奉為楷模;他辭官經商三聚三散,為後世的商人們樹立了一個迅速致富的典型,被歷代商人尊為「商聖」。

  史學家司馬遷稱讚他:「范蠡三遷皆有榮名。」

  世人也讚譽他:「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