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發出的嘆息
2024-10-04 16:53:37
作者: (春秋)孔子及其弟子 著;李君蘭 譯註
子曰:「道其1不行矣夫2。」
注釋
1.其:語氣助詞,表示推測。
2.矣夫:嘆詞,表示感嘆。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𝕓𝕒𝕟𝕩𝕚𝕒𝕓𝕒.𝕔𝕠𝕞
譯文
孔子感嘆說:「中庸的原則恐怕難以在世上實行了啊!」
孔子周遊列國
孔子幼年即被人稱讚「博學好禮」,十七歲就有人慕名而來向他求教,三十歲時,他已經在諸侯之中有些名氣了。但是孔子在魯國一直不被重用,政治理想無法實現,就廣收門徒,希望傳播自己的仁德思想和治國理念,當時的平民沒有入公學接受教育的資格與機會,是孔子開創了私塾教學的先河,傳說他有弟子三千,其中品德能力卓著的有七十二個。
魯定公九年,孔子被任命為中都宰,這時他已經五十一歲了。孔子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績,被升為小司空,很快又升為大司寇,攝相事,魯國大治。後來,孔子與掌握實權的三桓矛盾暴露,不得已離開魯國,到外國去尋找出路,開始了周遊列國的旅程,這一年,孔子五十五歲。他留下幾個弟子在魯國任職,自己則帶著仲由、顏回、冉求等人出遊,到過衛、曹、宋、鄭、陳、蔡六個國家,從五十五歲到六十八歲,前後十四年,他一直流亡在外。
首先到衛國,因為「衛國多君子」,衛靈公開始也的確很尊重孔子,按照魯國的標準發給孔子很高的俸粟,但並沒給他什麼官職。然而不到一年時間,衛靈公就對孔子起了疑心,於是孔子帶弟子離開衛國,打算去陳國。
路過匡城時,匡城人以為是曾經對他們行兇的陽虎又來了,將他們圍困阻攔,五天後才逃出。逃離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衛國貴族公叔氏發動叛亂,再次被圍。逃脫後,孔子又返回了衛國,衛靈公親自出城去迎接。此後孔子幾次離開衛國,又幾次回到衛國,這一方面是由於衛靈公對孔子時好時壞,另一方面是孔子離開衛國後,沒有去處,只好又返回。
五十九歲那年,孔子再次離開衛國往陳國去,路經曹、宋、鄭三國。在鄭國的都城,孔子一個人走散了,就站在東門等著弟子們來找他,他身高超過一米九,比大多數人都高,當時很多人叫他「長人」。有個鄭國人對正在尋找孔子的子貢說:「東門那裡有一個人,額頭長得像唐堯,脖子長的像皋陶,肩膀長得像子產,但是從腰往下就比大禹短了三寸,那個人看起來淒涼狼狽失魂落魄像一條喪家之狗啊。」子貢找到孔子後就把這話告訴了他,孔子欣然笑道:「具體的長相不重要,不過說我像喪家之狗,說的一點沒錯,一點沒錯啊。」這正是孔子生於亂世志向難以實現精神無所歸屬的寫照。
孔子師徒在陳國住了三年,吳國攻打陳國,兵荒馬亂,孔子便帶弟子離開。楚國人聽說孔子到了陳、蔡交界處,派人去迎接孔子。陳國、蔡國的大夫們知道後派出很多人將孔子師徒圍困在半道,糧食吃完了,就只好餓著,好幾個人都差點餓死。最後是子貢跑出去找到了楚國人,楚國派出軍隊來迎接孔子,孔子師徒才免於一死。
然而楚國最終也失約了,孔子只好又回到衛國。
在從葉返回蔡的途中,一條河擋住去路,沒有船也沒有橋,河的上游有兩個男子正在耕田,孔子就讓子路去向他們打聽渡口的方向。那兩個人倒反問子路趕車的人是誰,子路說是孔丘,「是魯國那個孔丘嗎?那麼他應該知道渡口在哪裡呀。」農夫對子路說:「你看這廣闊的天下,卻是哪裡都一樣的動盪不安,誰能有力量改變它呢?你與其跟著這種避人之人四處奔波,不如跟著我們這種避世之人還更安逸自在呢。」一邊說著就繼續耕地了。子路回去告訴孔子。孔子悵然嘆息道:「人是應該有社會責任的,怎麼能夠隱居山林,置天下的黎民蒼生於不顧,而終日與鳥獸為伍呢?如果天下太平的話,那自然也就用不著我孔丘四處奔波了。」這兩位在田間耕作的農夫便是當時有名的隱者長沮和桀溺。後來人們就把那條擋住孔子去路的河叫作孔子河。在河流的兩旁,長沮、桀溺耕種過的那片呈梯形的田壟,一邊叫長沮沖,一邊叫桀溺畈,並且立有一塊石碑,上寫「孔子問津處」。
孔子在外流亡期間,經歷各種艱難兇險,卻又一直不被重用,在諸侯爭霸的亂世,他的仁政思想無法推行,然而他始終堅持自己的主張,雖然也曾多次失望甚至絕望,雖然他也清醒地知道「我的主張是不能實現的了」。
孔子說過:「道不行,乘桴浮於海。」既然主張無法實現,那就離開這個混亂的世界,到大海上去漂流吧。
他甚至想過再也不說話了,「你看那蒼天可曾說過什麼話沒有,然而四季依照規律按時運行,萬物繁衍發育生機勃勃,那蒼天又何曾說過什麼話呢!」
魯哀公十一年,齊國攻打魯國,孔子弟子冉有率領魯國軍隊出戰,獲勝。季康子問冉有指揮才能從何而來?冉有回答是跟孔子學的。季康子於是派人迎接孔子歸魯。這一年孔子六十八歲。孔子周遊列國十四年,至此結束。而他堅持推行的治國之道,始終沒有被任何國君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