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以實行的道德
2024-10-04 16:53:33
作者: (春秋)孔子及其弟子 著;李君蘭 譯註
子曰:「道1之不行2也,我知之矣。知者3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4不及也。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
注釋
1.道:即中庸之道。
本書首發𝘣𝘢𝘯𝘹𝘪𝘢𝘣𝘢.𝘤𝘰𝘮,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2.行:實行。
3.知者:聰明過人的人,與愚者相對。知,同「智」。
4.不肖者:沒有道德的人,與賢者相對。
譯文
孔子說:「中庸之道不能實行的原因,我知道了:太聰明的人自以為是,超過了規範,而愚蠢的人又智力不夠,不能理解它。中庸之道不能廣泛弘揚的原因,我知道了:有道德的人超過了常規:不講道德的人卻又根本做不到。人沒有不吃喝的,但卻很少有人能夠品嘗出食物的真正滋味。」
管仲與鮑叔牙
管仲是春秋時代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輕時家裡很窮。他有一個朋友叫鮑叔牙,家裡較為殷實,為人也仗義,他知道管仲家境困難後,就主動約他一起做生意,鮑叔牙出錢,管仲出力。生意做得很好,但是管仲經常從帳上拿錢私用,導致年底結算時並沒有盈餘,鮑叔牙也毫不在意。
齊國與人交戰,管鮑二人又相約一起去從軍打仗。幾場仗下來,機智勇敢的鮑叔牙就被提拔成了隊長,而管仲因為總是衝鋒在後撤退在前,面對別人的譏諷也總是嘿嘿一笑,全無半點羞恥,很被大家瞧不起。只有鮑叔牙解釋說他並非懦弱,只是因為老母尚在,如果他不幸戰死,那他的老母一定窮困而死。他為了盡孝道,甚至犧牲自己的名譽,這是值得敬佩的啊。管仲聽說了這番話,感嘆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牙啊!」
沒過多久,管仲的母親因病去世。奔喪歸隊的管仲再次披掛上陣,表現出人所畏懼的勇氣,叱吒東西,呼突南北,刀劍不避,無人能敵。這時其餘的戰士才真正相信了鮑叔牙的話。他們兩個也都因為戰爭中的表現而受到應有的重用。當時的國君齊僖公有三個兒子,長子諸兒、公子糾和小白,由於國君的器重,管仲和鮑叔牙分別得以輔佐公子糾與小白,兩個朋友輔佐兩位公子,一時成為人人稱羨的美談。
齊僖公死後,齊襄公即位,齊國政局開始混亂。管仲與鮑叔牙分別護著自己的主子逃到別的國家躲避災難,等待時機。不久之後,齊襄公被殺,繼位的長孫無知在位僅一年多又被殺。齊國到了舉國無君的地步。兩位政治家都預感到,時機到了。這個時候,誰先回到齊國,誰就能夠獲得民眾的擁戴繼承君位,而遲到的那個,只能一生流亡。他們各自啟程,馬不停蹄向齊國奔去。
從地理距離上說,小白是占優勢的,再加上鮑叔牙的催促,路程走了一半,小白認為自己已經穩操勝券。而管仲竟在此時策馬而來,一箭射中公子小白,見小白口吐鮮血栽下車來,揚長而去。
可是這一箭正巧射在銅製的衣帶鉤上,小白則將計就計,咬破舌尖吐出鮮血,矇騙了管仲。他們日夜兼程,奔赴齊國。
而管仲與公子糾認為自己沒了強敵,行進的速度也就慢了下來。當他們一路暢想著興國大計,終於走到了國都之下,卻發現齊國早已立了新君小白。
管仲無奈,只好護著公子糾再次離開齊國,來到了魯國。
小白繼位,史稱齊桓公。但他仍對公子糾放心不下,於是修書一封給魯王,命他獻上公子糾的人頭和管仲,不然就發兵犯境。當時齊是大國,魯是小國,魯君無奈,只得從命。
公子糾死了,管仲又成了待宰羔羊,桓公覺得私事已了,要專心國事了。他的第一步就是重用鮑叔牙,想要拜他為相。而鮑叔牙卻問:「君上想要的是一國富強,還是稱霸天下?」「以我的才能,治一國有餘,而霸天下不足。」他推薦管仲。
桓公最終放下一箭之仇,不計前嫌,打開死囚牢,重用管仲。
而管仲也果然不負眾望,執政之後,他幫助桓公改造經濟,發展農耕,整飭軍政,獎勵戰功,並制定了尊王攘夷的國政。幫助燕國大敗山戎,而後連結楚國,會盟諸侯,讓齊桓公成為春秋時代第一位霸主。
正當他們的事業達到輝煌頂點之時,桓公因為功業有成,逐漸驕奢起來,而且有幾個近臣易牙、開方、豎刁,曲意逢迎。鮑叔牙多次向他建議讓桓公除掉這幾個人,但是管仲認為這些人已經深刻影響了桓公的生活,他們對於桓公早就形同手臂,勉強讓桓公除掉他們,無異於逼他自殘。他總是寬慰鮑叔牙說,自己對這幾人尚能掌握,料不會出什麼大事。
但是,聲名日隆之際,管仲的身體卻日漸衰弱,不久竟臥床不起。桓公有一次探望時問他,如有不測,齊國的相位應由什麼人繼承。管仲當時舉了幾個人,桓公都不滿意,繼續追問。最後管仲說,那只有鮑叔牙了。
桓公覺得不解,他說:「當初,你和鮑叔牙各為其主,但是鮑叔牙以國事為重,向我舉薦先生,終於助我齊國兵盛國強。而先生病篤之時,連連舉薦他人,為何把自己最好的朋友鮑叔牙排在最後呢?」
管仲回答說:「我與鮑叔牙相交幾十載,深知他的為人。他是個世間難得的正人君子,一生為國為君,待友忠貞且疾惡如仇。他以善待善尚可,但以惡對惡則不是他所為。他道德精純是人格的典範,但是處理國政卻需權衡得失,綜合善惡,這並非他所長。所以,我才把他排在第四位,而且是最不得已的選擇啊!」
管仲接著歷數了豎刁、易牙等人的奸惡行徑,並懇請桓公聽從自己的忠告,在他辭世之後,一定遠離這些佞臣。
管仲死後,桓公果然把豎刁等人趕出了宮廷,但是很快又把幾個人給招了回來。這時,鮑叔牙第一個上殿反駁。並且氣憤地說,自己恥與這等宵小之輩同殿稱臣,如果桓公不能摒除奸佞,自己寧願辭官不做。
此時的桓公早已不是那個明辨是非的公子小白,他再無法忍受鮑叔牙對自己的嚴厲的指責,一揮衣袖,說:「你要走就走吧,也到了你養老的時候。」
鮑叔牙長嘆一聲:「管仲,可憐身後事,你料得卻管不得啊!」於是,屈伸階下,三拜而退。
後來的桓公一味寵信豎刁等奸臣,齊國大好的江山一點點腐敗,自己也被幽閉宮中,偌大的齊桓公竟餓死在自己的殿宇之下。齊國也就此衰落,無法重振當年霸主的雄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