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2024-10-04 16:52:58 作者: (春秋)孔子及其弟子 著;李君蘭 譯註

  知所先後,接近做人做事之道

  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1無情者,不得盡其辭2,大畏民志3。此謂知本。

  注釋

  1.「子曰」句引自《論語.顏淵》。聽訟,即審理訴訟。猶人,和別人一樣。

  2.無情者,不得盡其辭:使隱瞞真實情況的人不能夠花言巧語狡辯。

  3.民志:民心,人心。

  譯文

  

  孔子說:「聽訴訟審理案件的能力,我和別人一樣。但是我力求做到的是盡力使訴訟不致發生。」使隱瞞真實情況的人不能夠花言巧語為自己辯解,使百姓心中敬畏。這便是認識了根本的道理。

  解讀

  這一章文字是用孔子談論訴訟的話來闡發「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的道理,強調凡事都要抓住根本。

  審理案件只是手段,即便這手段再高超,也只是治世之「末」,無論是地方官還是一國之君,能達到的最理想境界是百姓安居樂業,民眾心裡畏服,訴訟不致發生,這才是治世之「本」。正如高尚的醫者會說「但願世間人無病,何愁架上藥生塵」的道理一樣。

  作為聖人君子,教化民眾是核心,是本,治理國家是效果,是末。由此出發,我們也就能夠理解《大學》強調以修身為本,齊家、治國、平天下都只是末的道理。

  理解了本末的關係,也就明白了事物發展的順序,進而也就清楚修身治學的真正方向以及需要遵循的路徑。「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語言極度簡潔而蘊含卻無比深刻,這裡充分顯現了「經」的本色。

  馮諼為孟嘗君市義

  戰國時期,齊國公子孟嘗君禮賢下士,廣招門客,與魏國信陵君、楚國春申君、趙國平原君齊名,時人共稱為「戰國四公子」。

  齊國有一個人叫馮諼。馮諼窮到不能養活自己,就托人去找孟嘗君,想在他的門下寄居做一個食客。孟嘗君問他有什麼特長,他回答說沒有什麼特長。又問他有什麼本事?回答說也沒有什麼本事。孟嘗君聽了後笑了笑,但還是接受了他。

  孟嘗君的慣例是按照才能大小把食客分成三個等級的,上等出入乘車,中等餐餐有魚,下等則只吃素菜,基本就是混飯吃的了。手下人覺得孟嘗君是看不起馮諼的,就按下等對待,給他吃的飯菜很粗劣。

  過了一段時間,馮諼就倚著柱子彈著自己的劍,懶洋洋唱道:「長劍啊長劍,咱們回去吧,這裡吃飯沒有魚。」左右的人把這事當笑話告訴了孟嘗君,孟嘗君卻說:「就給他吃魚吧,按照中等門客的生活待遇。」

  又過了一段時間,馮諼又彈著他的劍,唱起來了:「長劍啊長劍,咱們回去吧,出來進去沒有車。」左右的人和其他門客當場就取笑起他,並把這件事告訴給孟嘗君。孟嘗君則說:「那就給他車子吧,按照上等門客的生活待遇。」馮諼於是乘坐他的車,高舉著他的劍,去拜訪他的朋友們了,十分得意地說:「孟嘗君待我為上等門客。」

  此後不久,馮諼竟然又彈著他的劍,唱起來了:「長劍啊長劍,咱們回去吧,在這裡又不能養家。」這個時候,左右的手下都開始厭惡馮諼了,認為這個人實在是貪得無厭。而孟嘗君聽說此事後問他:「馮先生家裡有親人嗎?」馮諼回答說:「家中有一個老母親。」孟嘗君就派人供給他母親吃用。從那以後,馮諼總算是不再唱歌了。

  又過了一年的時間,孟嘗君做了齊國的相國,在薛地被封了萬戶食邑。由於他一直在門下廣招食客,此時已經達到三千多,封邑的收入已經不夠奉養食客,孟嘗君就派人到薛地去放債以便收取利息增加收入。但是債放出去一年多,還沒有收回息錢,門下食客的奉養眼看就沒有著落了。孟嘗君就想在食客中挑選一位能為他收取息錢的人。此時有人向他推薦馮諼:「您門下這位馮先生看起來能言善辯,他年紀又大,又沒有什麼別的本領,我看就讓他去收債挺合適的。」孟嘗君於是請來馮諼,說想請他幫忙去收取息錢,馮諼很爽快地答應了。他準備好車輛,整理好行裝,帶好契約準備出發到薛邑去收債了。馮諼在辭別孟嘗君時問道:「收完了債,買點什麼回來呢?」孟嘗君說:「你看我家缺少什麼就買什麼吧。」

  馮諼辭別了孟嘗君,乘車來到薛地,他派當地官吏召集起那些應該還債的人,償付息錢。結果收回了息錢十萬,但仍然有多數債戶交不上錢。馮諼就用收來的息錢買了很多酒和牛羊之類,然後把能夠償還息錢和不能償還息錢的人都召集來驗對債券。債戶到齊後,馮諼一面勸大家飲酒,在一旁觀察揣度債戶的貧富情況,一面讓大家拿出債券像前一次一樣驗對,凡是有能力償還息錢的,當場訂立還期,對那些無力償還息錢的,馮諼則立即收回債券。並假傳孟嘗君的命令,為無力還款的老百姓免去了債務,把那些債券當場燒掉了。馮諼說:「孟嘗君之所以放貸錢,是為一無所有的百姓提供本錢;之所以收取利息,是因為要奉養門客。因此,今天富裕有能力的人都約定了還錢的日期,貧窮的人則焚毀了債券不再收取。接下來各位就請盡情飲食吧,我們有一個這樣仁德的恩主,怎麼能辜負了他呢。」於是,那些坐著的人全都站起來恭敬行禮,百姓們心裡十分感激孟嘗君以致口稱萬歲。

  馮諼辦完事就馬上趕了回去。孟嘗君已經聽到了馮諼燒毀契據的事,十分惱怒,就責問他為什麼要那樣做。馮諼回答說:「您有了個小小的薛邑,還不把那裡的百姓當作自己的子女一樣加以撫慰,卻用商人的手段向他們斂取利息,我認為非常不妥當,就假託是您的旨義,把收不回來的債錢賞賜給那些無力償還的百姓。我為您買回來的東西,就是這一個『義』字啊。」孟嘗君聽到這兒雖然心裡仍然不痛快,但也無可奈何。

  又過了一年,孟嘗君遭人詆毀而被齊愍王罷掉了相位,孟嘗君就帶著一些門客返回自己的封地去,距離薛邑還有一百多里的時候,就看見當地的百姓們早已扶老攜幼,在路旁等待迎接他了。孟嘗君這時才知道馮諼焚毀債券買義收德的用意,感慨地說:「先生為我買的這個『義』字,我今天見到了!」

  後來,也正是在馮諼的種種謀劃策略之下,為孟嘗君鑿就三窟,使他不僅最終恢復了相位,而且地位更加穩固,在之後的幾十年時間裡無「纖介之禍」,可謂高枕無憂。

  馮諼是真正懂得本末先後,孰輕孰重的人,這個初看一無所能卻索取無度的人,才是真正具有超群智慧的人。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