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道德經> 第七十九章

第七十九章

2024-10-04 16:44:46 作者: (春秋)老子 著;張茉 譯註

  和[1]大怨,必有餘怨,安[2]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3],而不責[4]於人。有德司[5]契,無德司徹[6]。天「道」無親[7],常與[8]善人。

  【注釋】

  [1]和:調解。

  [2]安:怎麼。

  [3]左契:古時借貸的憑證。分左右兩片,左契由債權人保管,上面刻著負債人的名字;右片相反。

  [4]責:討債,求。

  請記住𝙗𝙖𝙣𝙭𝙞𝙖𝙗𝙖.𝙘𝙤𝙢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5]司:掌管。

  [6]徹:周朝的稅制,十收其一。

  [7]無親:沒有親疏之分。

  [8]與:給予、幫助。

  【譯文】

  調解很深的仇怨,必定會留下小的抱怨。這怎麼算是做好事呢?所以,聖人拿著借據,卻不向人討債。因此,有德的人掌控借據,無德的人掌管稅收。儘管自然之道沒有人類的情感,但它卻常常幫助善良的人。

  【闡釋】

  欠債還錢,天經地義,難道手裡拿著借據去要帳就會結下仇怨嗎?當然不是。老子的意思是,只有沒有借據還去要帳,才會結下仇怨,也就是下面說到的「司徹」——那些掌管稅收的人。收稅的人,只是遵從法令去收稅,君主的權威就是那個借據。而君主無緣無故地就向百姓收稅,這就會造成與百姓之間的矛盾,構怨於民。當百姓無力交稅,國家就會用法令強行收稅,這是在用法律箝制百姓,激化矛盾,最後變成大怨。

  本章是在警告統治者不要一味向百姓索取,蓄怨於民,而要向聖人一樣,只施恩不圖報。統治者不施恩反而索取,橫徵暴斂,當然會與百姓結下仇怨。

  不索取而施恩是善舉,施恩而不圖回報是上善之舉,聖人當然能夠做到。聖人可以是善人,但善人未必是聖人。聖人無需回報,善人也許需要。所以老子最後說:「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此句看似矛盾,其實不然,這只是一種人格化的說法,他是在給善人一個巨大的安慰,而真正回報、幫助善人的,還是他恩及的人民。人民回報善舉,這才符合天道。事實上人民一定會回報善舉,因為人人心中有「道」,人人受「道」的支配。是「道」在支配著人們「常與善人」。那為什麼凡人沒有成為聖人呢?因為凡人只是有「道」,而沒有悟道、行道,還在物慾和得失之中沉迷。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