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道德經> 第七十八章

第七十八章

2024-10-04 16:44:43 作者: (春秋)老子 著;張茉 譯註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1]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云﹕「受國之垢[2],是謂社稷[3]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正言若反。

  【注釋】

  

  [1]易:替代。

  [2]垢:屈辱。

  [3]社稷:即國家。社是土地神,稷是穀神。土地和糧食是國家的根本,所以古代君王都要祭祀這兩位神祇,世人用社稷代指國家。

  【譯文】

  天下柔弱的東西,沒有比得上水的;而能擊垮堅強之物的東西,也沒有能超過水的。因此沒有什麼可以替代水。柔弱勝過剛強,這個道理天下人都知道,但是卻很少有人能執行。所以聖人說:「能夠承受國家的屈辱,才堪稱國家的君主;能夠承擔國家的災禍,才堪稱天下人的君王。」很多講正確道理的話,卻好像是在反著說。

  【闡釋】

  本章內容可分為三個層次:第一,直接讚美水「柔弱勝剛強」;第二,借聖人之口號召統治者向水學習;第三,用「正言若反」四字集中概括辯證法思想。

  水自己不拘於一形,可圓可方,堅石擋路就分流而過,高堤阻攔就繞道而行,無路可走就靜處一方,這是水之弱。老子說「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有兩方面意思。其一,即便是少量柔弱的水,也可以以堅持不懈之功滴水穿石。其二,大量的水可以成浩瀚之勢,毀堤沒田、翻牆倒屋。無論是堅持之功還是浩瀚之勢,柔弱的水都能戰勝、破壞剛強的事物。其原因是,剛強的事物往往是靜止的,因為它有一定的形狀;柔弱的水時刻是流動的,因為它沒有固定的形狀。只看到弱,看不到強,就有危險。其實現實中多數人都能看到弱水實強,但卻看到歸看到,很少有人時刻警惕。這就是老子感嘆的「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水的第二德行是處下不爭。因為處下,所以不爭;因為不爭,所以處下。處下則海納百川、萬物歸順。萬物歸順,處下的江海就成了君王。因為處下,所以居上。因為萬事萬物是變化的,永遠不會停留在一個位置。與其有意居上,不如主動處下。先於他人處下,就會先於他人居上。永遠有意處下,就會永遠自然居上。在萬物歸順時,無論骯髒或乾淨、美好或惡劣,都會泥沙俱下。聖人要學水德,就要包容所有的歸順者。這就是老子說的「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

  「正言若反」實質上說的是樸素辯證法。老子在全書中提出了許多相對統一的概念,比如「大成若缺」「大盈若沖」「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等等。中國人喜歡並擅長把兩個對立的面變成同一個,曹雪芹就有「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的妙對。這是非常強大的經驗整合能力,是中國特有的「一」。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