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道德經> 第七十七章

第七十七章

2024-10-04 16:44:40 作者: (春秋)老子 著;張茉 譯註

  天之道,其猶[1]張弓與?高者抑[2]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3]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4]。

  

  【注釋】

  [1]猶:好像。

  [2]抑:降低。

  [3]奉:奉養。

  [4]賢:賢能、才幹。

  【譯文】

  自然的法則,不就像一個人在拉弓射箭嗎?靶心高了,就降低一點,低了就抬高一點;拉伸幅度過大,就減小一點,不夠就補足一點。自然之道,就是削減過多的、補足欠缺的。人類的法則卻不是這樣,每每總是削減不足的來供給有富餘的。而誰能用富餘的來奉養天下呢?只有得道者。所以,聖人幫助他人但不自恃有功,有所成就但不會占有。因為他並不需要展現自己的賢能。

  【闡釋】

  本章以張弓比喻天之道,闡釋了樸素辯證思想以及發展的世界觀。

  老子把天之道和人之道對比,無意之間使「道」人性化了,也很容易使人預感他要表達什麼觀點。「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首先體現了發展的世界觀,是辯證法的思想。老子通過對自然和人類社會的觀察,發現萬事萬物都是內在的對立統一。因為對立統一,所以會不斷變化。「損有餘」是完滿之後的變化,「補不足」是欠缺之後的變化。水滿則溢,月缺則盈,這是自然之道,也是必然之道。老子把天之道應用到人之道,是在告誡上層社會和統治者,不要通過剝削百姓而自足自肥,不要再貪圖驕奢淫逸的生活,因為接下來就要失去,就要破敗。「損有餘而補不足」看似是有意所為,其實是自然變化。老子奉勸人類「損有餘而補不足」,並不是讓人直接效法自然,而是讓人先尊重自然、敬畏自然。懂得有得必有失、有餘必招損的道理。

  「為而不恃」是說要有所作為,但不必自我彰顯,真正的得道之人永遠不會賣弄自己的才能、功業、德行、財富。這一點對現代人至今仍有太多現實的指導意義。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