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正面聊天2> 話題8 哲學家之七——康德

話題8 哲學家之七——康德

2024-10-04 15:39:46 作者: 【澳】麥可·帕克著;玉冰譯

  備註:等你討論過了前面幾位哲學家,特別是談論過了休謨和柏拉圖之後,再來討論康德,你就會覺得沒那麼棘手了。

  背景介紹

  伊曼努爾·康德生活於德國東普魯士的小鎮科尼斯堡,一生可以說是平平穩穩。他非常自律,生活也非常有規律。據說,他每天都在同一時間出門,以至於柯尼斯堡的居民看見他出現在自家門口時便會以他來校對手錶。他是民主政治和人權的早期信奉者之一。跟他的前輩哲學家們一樣,康德也研究了我們該怎麼運用原理以及感知來了解這個世界。不過,跟休謨和洛克相反,康德認為,原理不但獨立於感知,而且有其獨立的作用。

  討論

  

  時間與空間,是「超越」我們的存在而存在與這天地間的。不論有沒有人類存在,這世間都存在著時間與空間。

  A.我們是怎麼發現了時間與空間的?

  B.我們是用什麼感官感知到了時間與空間的?

  C.有沒有可能我們的感知所獲取的僅僅是時間與空間的一部分而已?

  D.我們能不能藉助原理更多地了解時間與空間?還是說,原理與我們的感知關聯過於密切,以至於被感知給限制住了?

  背景介紹

  康德還寫下了有關「事物本身」和「事物展現給我們的樣子」這兩者之間的差別。空間與時間之中的事物,比如說,引力和時間表,是以它們本身的樣子存在著的,但是,我們對其的了解,僅限於它們展現給我們的樣子。就好像我們在眼鏡片上貼了一層紅色玻璃紙,看到的東西都是經過這層玻璃紙過濾過的一樣,我們對空間和時間的感知,也是貼了一層玻璃紙的。

  康德認為,我們對事物的了解無法「超越」我們對其的體驗,不過,我們可以運用一些基本概念(也叫「先驗觀念」),比如說,1+1 = 2,作為我們思考的工具之一,儘管這些概念並非出自於我們的體驗。他的這些觀點,寫在了他最為著名的一本著作《純粹理性批判》(A Critique of Pure Reason)里。

  更多討論

  · 你覺得,「1+1 = 2」是「先驗觀念」呢,還是我們數實物的體驗所得出的結論?

  · 有沒有可能數實物雖然是教導小孩子明白1+1 = 2的辦法之一,但1+1 = 2這概念本身並不需要拿實物來數?

  · 我們的思索能否超越我們的感知?我們能不能思考一些很深的問題,比如說「空間是怎麼來的」「大爆炸究竟是什麼」,儘管我們對這類事物完全沒有「感知」?還是說,你覺得這些問題仍然是以我們的感知為基礎提出來的?

  · 你覺得科學家會不會也不太可能針對我們無法「感知」的事情做出很好的解答?比如說,空間有沒有第6維或是第7維?

  進一步討論

  康德還認為,天地間也存在著道德法則,這道德法則也跟物理法則一樣起著作用。他把這道德法則命名為「絕對命令」,並且說,人應該遵守道德,這並非僅僅因為這麼做於人本身有利[91],更因為這是作為人的職責。而所謂的「絕對命令」,指的是「任何時候都須按照能成為世間行為準則的格言去行事」。

  再來點兒討論

  · 你是否認為道德法則也跟萬有引力定律這樣的物理法則一樣是世間至理?

  · 你能否想出一條跟物理法則一樣可奉為世間至理的道德法則嗎?

  · 大多數人都會謹守道德,比如說不偷竊、不亂打人。你認為他們這麼做主要是為了個人利益,還是因為那是他們的職責呢?

  A.這職責是指對誰的職責?

  B.一條要求「不得偷盜」的法規能給你帶來什麼利益?

  · 「絕對要求」的基本意思,說的是「假如每個人都這麼做,這世界就能變得很美好,那麼,你就應該照此去做」。你覺得你的行為是否也應該以此為基準?這聽上去像不像你從前得到過的道德教誨?

  · 康德認為,一件事情到底該不該做,你需要以道德準則作為依據,而不是以假如那麼做會帶來好結果作為依據。舉例來說,偷盜是壞行為,因此,不論這能帶來什麼好結果都不應該做。你是否同意這一觀點?也請你想想看:

  A.偷了東西交給慈善機構,行不行?

  B.向敵人撒謊,掩護你國家的軍隊撤退,行不行?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