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生階段的時間感都可能引發拖延
2024-10-04 15:12:56
作者: 陳美錦
我們的時間感是隨著年齡的變化而不斷變化的。正常情況下,一個人一生要經歷嬰兒期、幼兒期、兒童期、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到老年期,這期間時間感也在一直變化。人在每個時期對時間的感覺都不一樣,任何一個階段的時間感都可能和拖延有關係。
嬰兒期的時間感完全是主觀的。不管現在是幾點,只要他餓了,就會哇哇大哭。嬰兒的時間就是感覺到餓和吃到東西之間的那段時間。如果一個嬰兒餓了,卻沒有東西吃,他就會變得非常焦躁,哭起來沒完沒了。
如果一個人的時間感始終停留在嬰兒期,他在面對恐懼和焦慮時,就會感覺到難以忍受,而且這種感覺不會輕易消失。拖延是逃避這種感覺的一個好辦法,如果感覺到難以忍受,只要拋開這些事情就可以了,任何不好的後果都可以忽略不計。這就跟嬰兒一樣,一旦嘴裡有東西吃,就再也不需要其他任何東西了,他可不會考慮下一頓飯是幾點。嬰兒要的只是擺脫現在的飢餓感。
進入幼兒期以後,過去、現在和將來漸漸清晰了。一個三歲的孩子,如果餓了,你讓他等幾分鐘也是可能的,他們不會立刻就哇哇大哭。不過一個剛剛開始蹣跚走路的孩子,在時間感上還是主觀的,可是他們逐漸在適應家長的時間。大人會對他們發出命令:「現在不能再玩了,該吃飯了。」「快過來,現在要出門了。」「太晚了,要上床睡覺了!」諸如此類的命令會讓一個孩子漸漸感受到時間的存在。
在一個家庭中,總是父母的時間主導著孩子的時間。如果親子關係良好,孩子就比較容易接受父母的時間,孩子會把時間當成一個可靠的夥伴。如果親子關係不好,當孩子逐漸發現違背父母的時間,更能表現他們的獨立性和意志力的時候,他們就會把時間當成敵人。後來,這些孩子不斷地拖延,他們仿佛是在和時間鬥爭,而實際上是在同制訂這些時間表的人鬥爭。拖延實際上是他們想要抵制父母時間。
進入兒童期以後,孩子們學會了認識時鐘,他們能夠理解每個刻度之間表示一段時間。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孩子跟外界開始進行艱難的時間對接:按時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按時上學,按時上課。
當一些對控制和獨立比較在意的孩子,受到大人的時間約束時,時間就成了壓迫他們的一個東西;當他們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安排時間的時候,時間又成了一個解放他們的東西。一些孩子不具備良好的時間感,當外界的時間介入他們的時間的時候,會感覺到強烈的壓迫感。在以後的生活中,他們也可能體會不到時間的流暢感,而是感覺時間是支離破碎的碎片。
少年期會迎來時間感的巨大變化。身體上的變化是時間溜走的鐵證,再也沒法回到無憂無慮的童年。童年的影子不見了,他們感覺到生命還有無限的長度,敏感和熱情在他們身上表現得十分明顯。他們的未來看起來那麼宏偉,學業的選擇、工作和人際關係等等離他們越來越近。
一些少年在這個過程中內心充滿了衝突,他們不願意長大,不願意面對選擇某種人生道路或者放棄某種道路,而是希望通過拖延將自己留在這個時期,堅守這種生命無限的感覺。
二十幾歲的青年期,雖然時間看上去還有很多,可是很多事迫在眉睫,有些事情沒有足夠的時間完成,一些機會被錯過。他們不斷地感覺著自己和時間的關係,想知道自己到底會成為什麼樣的人。拖延帶來的負面影響越來越凸顯。拖延和工作、人際關係等等現實的問題緊密地聯繫起來。
三十幾歲的中年期是個明顯的分界線。事業和感情上的拖延,會突出地表現出來。拖延者很難忍受人生的種種限制,當他們突然發現有些目標在這個時候沒有實現,會感到非常傷心。一些拖延者在中年期開始跟低落的情緒做鬥爭,因為很多事情不可改變。
拖延者本來生活在無限的幻想中,而現在突然驚醒了:我都做了什麼?我還有多少時間?我之前為什麼一事無成?未來該怎麼辦?回顧過去、接受現在和未來是個艱難的心理過程。
老年期可以清晰地感覺到時間正在越來越少。死亡和失去包圍了這個階段,身體越來越差,親人離世,日子過一天少一天。心理時間變得比實際時間更重要。拖延者始終在跟有限的生命進行抗爭,而現在發現面對生命必將結束是困難的,必須接受自己做了的和沒做的所有事實,接受意味著內心的平靜,不接受只能陷入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