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錯誤的「心理時間」導致拖延 什麼是「心理時間」
2024-10-04 15:12:52
作者: 陳美錦
拖延者經常為時間而感到恐懼,因為他們的心理時間和實際時間不同步。很多人拖延是因為他們活在自己的心理時間中。
每個人都有一個心理時間。當時間悄無聲息地流淌時,每個人的感受都會不同,這就是心理時間。它沒法用鐘錶衡量,每個人的心理時間也無法相互比較。這是每個人脫離了鐘錶之後的一種感受。我們有時候覺得時間過得快,有時候覺得慢,就是這個心理時間在作怪。
我們需要調整自己,才能讓心理時間跟實際時間相吻合,如果它們不一致,可能會引發拖延或者行動超前。一些人認識不到自己的心理時間和客觀時間的差距,因此他們的心理時間和實際的時間就會發生衝突。這些人會被自己的心理時間綁架,並可能開始拖延。
心理時間會支配一個人的行為。有時候我們描述一個時間時,用的不是幾點幾分的鐘表時間,而是用一個事件來描述時間,比如:「我吃完飯後,就出發」「我把報告列印出來之後,就去開會」「我起床後,去鍛鍊身體」,這些都是使用的事件時間。這是一個事件帶給你的時間感,事件的發生、發展、結束都可以帶給你時間感。
當我們關注事件的時候,心理時間就是事件時間。此時,心理時間就和實際時間比較貼近,甚至是完全吻合。這時候,我們處理這些事情,就不會拖延。這樣,即使在一個需要長時間努力的事件中,我們也不會忽略最後期限,我們還是會按部就班地工作。
每個人的心理時間都不同,想要讓一個人接受另一個人的心理時間是非常難的。如果一個拖延者在截止日期跑到郵局去郵寄稅費,你問他為什麼遲到,他會怒氣沖沖地說:「還差5分鐘才是半夜12點,我來得一點兒也不晚!」看來他的心理時間跟實際時間貼合得非常緊密。
著名心理學家和社會學家津巴多對人的時間感做了研究,他的研究結果表明人們感知時間是以過去、現在和未來為標準進行的,如果能做到三者兼顧,就會比較適應社會生活,而如果只偏向於其中一個或者兩個,就會發生矛盾和局限。例如,對未來時間感知失衡,會導致長遠目標的拖延。如果一個目標或者事情是在很遠的未來,就會給人一種不真實的感覺,形成一種它不重要的錯覺。比如一個人應該為自己儲備足夠的養老金,可是年輕人很難把它當成一件重要的事情來做,相反,為了旅遊儲備金錢則給人更真實的緊迫感。也就是說,人們總是急著做眼前的事情,未來的長遠目標因心理時間的影響而拖延了。
如果我們的心理時間和實際時間發生差異,還會導致社交拖延。比如,你的心理時間比約會的時間晚,你可能就會遲到。
拒絕接受實際時間的人會給人造成不守時的印象。固執地按照自己的時間表和方式處理問題,會導致行動的拖延,而拖延的你還誤以為自己控制了時間、他人、現實。
無論你是否接受,我們都無力將時間控制在自己的手裡,因此必須調整好心理時間,避免因心理時間誤差造成拖延。儘量讓個人的心理時間和實際的公共時間相吻合,才能更好地融入生活和工作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