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炫風:中國明星城市發展史> 第三章 嘯傲神州的領頭虎

第三章 嘯傲神州的領頭虎

2024-10-04 13:54:00 作者: 何建明

  歷史終於演進了21世紀。

  今天的虎門,只要你稍一深入,便可發現什麼叫「藏富於民」。虎門鎮黨委書記鍾淦泉曾以一種幸福和自豪的神態向我們介紹:「虎門老百姓的存款是以年均20%至30%的比例增長的。到現在為止,我們老百姓在銀行的存款達到了近300億。如果用數字人口來算這300億,那就是人均25萬存款……」

  這是多麼振奮人心的數字!僅憑這筆帳,我們就能明白虎門為何在全國「千強鎮」的排名中能名列榜首。那一刻,我們除了羨慕,更多的是對虎門人的敬意:他們真的了不起!

  歷史上曾與草根外貿緊密關聯的虎門鎮,在改革開放之初也僅有兩個裁縫店,和服裝毫無淵源,為何在短短的十幾年內,服裝業卻成為了虎門的支柱產業?

  說起來,還是和當年的逃港有關。

  1978年,中國的改革開放大門打開後,虎門人很快就敏感而迅速地行動起來,一部分人帶著對彼岸新生活的夢想開始了義無反顧的大逃港,而留下的人也開始了他們的行動。

  他們把逃港親人帶回來的東西擺起了地攤,有服裝、尼龍布、尼龍襪和尼龍傘,還有照相機、錄像機、手錶等新鮮玩意兒,慢慢發現這買賣可以賺錢,於是便開始天天跑沙頭角,把那裡的東西買回來賣,賺其中的差價。這種地攤在民間迅速像力點一樣開始擴散,於是虎門的大街小巷,密密麻麻擺滿了地攤。漸漸地,精明的虎門人很快將全國版圖都納入了視野,能敏銳地發現各個地區商品的盈餘短缺,準確地捕捉瞬息萬變的市場信號,可謂「買全國、賣全國」。一傳十,十傳百,全國的生意人都知道到虎門拿貨。其間,虎門人感覺到服裝行業的利潤較高,供不應求,便有人專門做服裝生意。虎門服裝市場和產業的萌芽由此而生。

  面對服裝生意紅火的形勢,有人又開始從服裝貿易轉向自己開店加工服裝,很快走上前店後廠的服裝製作之路。與此同時,那些進入「三來一補」服裝廠打工的工人們幹了一段時間後,發現服裝業並沒什麼精深學問,自己也能做。於是乎,本土服裝廠便發展起來。如今,虎門民營服裝企業就有800多家,年銷售額100多億,其中出口40%,內銷60%。

  本章節來源於𝐛𝐚𝐧𝐱𝐢𝐚𝐛𝐚.𝐜𝐨𝐦

  虎門當家產業的發家史竟如此簡單!當年小小的擺攤一不留神居然弄出了一個中國最大的服裝批發基地來。

  可別小看這一不留神,實際上,這其中付諸了虎門領導的一番心血和才能。

  關鍵時刻,虎門領導清醒地意識到:手工業生產如果不進入現代化的體制性工業革命仍然無法擺脫小農經濟生產方式。虎門自髮式的工業革命必須要上一個台階。

  我們徜徉在虎門的商業區,眼前車水馬龍,人流穿梭。據介紹,虎門擁有大型專業服裝批發商場20多個,商鋪一萬多家,各類面料輔料批發市場8個,國際面料交易中心1座,商鋪4000多家,這些大型商場主要集中在富民時裝城、虎門國際布料交易中心周圍近兩平方公里的兩個集聚「中心區」內。

  環顧四周,虎門因服裝產業而帶動的服務業、物流業、旅遊業顯出處處生機。街道兩旁高樓林立,星級酒店越開越多,感覺完全身處一個繁榮的城市。想像一百多年前的硝煙炮火,再想像20多年前的拼死大逃港,不禁神清氣爽,今天的虎門終於笑傲江湖了!

  富民時裝城總經理孫俊才向我們娓娓道出虎門服裝產業再上一個台階的發展過程:「1990年之前,虎門的服裝大多還屬於擺地攤的形式,全國各地都知道來虎門拿衣服,但這種散亂的地攤形式使衛生、交通各方面都很亂。虎門政府覺得這一塊兒應該有更好的引導,於是就成立了個體管理委員會,把擺攤的集中在一塊兒。後來鎮政府有了一定經濟實力之後,決定搞一個商場。1993年,富民城開業,當時全國沒有比我們更大的服裝城了,1300個商戶進駐。富民城的開業又帶動了很多香港服裝廠往這裡遷移,後來日本、韓國的服裝廠也進來了,現在這些香港、日本、韓國在虎門的服裝廠就有300多家。」

  「那你們又是怎麼想起舉辦『中國(虎門)國際服裝交易會』的?」筆者問。

  「當時大連有個服裝節,1995年我們第一次去參觀,回來後也想把虎門做成中國服裝名城。這樣的想法統一後,我們覺得首先要從做品牌開始,於是我們去大連一下子拿了200個牌子回來。後來我們又開始商量,為什麼我們虎門不能搞一個服裝節呢?於是我們就通過各方面的努力,終於把交易會給辦起來了。現在回過頭來看,如果沒有交易會就沒有今天。交易會是一個平台,也是一針促進劑。虎門服裝能做到今天的規模,我認為主要是政府引導得好,扶持得好。現在我們富民城年銷售額100多個億了,以前這裡一個商鋪賣3萬塊,現在光轉讓費最高的就達900萬,月租金達9萬元……」

  後來我們知道,像虎門這樣獨闢蹊徑、富足百姓的板塊在東莞有32個。雖說虎門在這些鎮區中起步略早,但其他鎮也是八仙過海,各顯其招。這32個鎮區宛如32隻老虎,虎虎生威,正是這些生龍活虎的「虎」們你追我趕,眾虎同心,才造就了東莞如今的輝煌,嘯傲神州。

  實際上,東莞的許多專業鎮的發展模式和虎門有異曲同工之處,都是從某一產品的銷售做起,再利用對行業的了解轉向生產,漸漸開始特色產業,再通過一些會展加速自己的發展馬力,漸漸形成極具競爭力的專業鎮。

  我們曾經採訪過的大朗鎮,其產業發展也是極有意思。該鎮本身不產羊毛,卻成為全國最大的毛織市場,這一切令人驚嘆!葉錦河鎮長向我們講述了大朗的發展奧秘——

  大朗第一家「三來一補」企業進來時是在1979年,叫大朗毛織一廠。該廠的中方廠長姓謝,原來當過村書記,腦袋很靈活。謝廠長幹了一段時間後,看到廠里有接不完的訂單,感覺到這個毛織市場需求很大,便鼓勵工人們出來自己干。當時干毛織行當無須太多技術,也無須很好的設備,花上一萬元買台毛織機便可。於是1983年前後,便有一些工人在謝廠長的鼓勵下出來搞起了小作坊。謝廠長也幫著接單,交給他們生產,合格的給錢,不合格的返工。

  這便是大朗毛織業最初形成的源頭。

  「1988年,我們本地人的小廠在巷頭村註冊。這也是我們大朗鎮第一家註冊的民營企業。1989年,有一位俄羅斯客人找到這家工廠,要求加工2000打產品,這是大朗毛織的第一筆國際交易。因為價格差價大,這個廠一下子賺了很多錢,大家也從中受到啟發,紛紛外出找客戶,把產品直接賣到國外去。到90年代初,我們的很多廠就都具備了設計、生產、銷售一條龍的功能。當時整個大朗,上上下下都在搞毛織,大家都希望通過毛織賺點錢。鎮政府也想了許多辦法去扶持他們。到了1995年,大朗已經小有名氣,為了進一步開拓市場,我們開始在推介、宣傳上做文章。2001年,我們開始搞大朗毛織產品展示會,讓世界認識大朗……」

  有了影響,就會有更好的發展,產業影響力也將更上一層樓。這幾乎是個不變的真理。如今的大朗鎮有5000多家毛織企業,其中上規模的企業有100多家,已形成了研發設計、生產加工、原料輔料、機械設備、洗水印花、物流貿易、人才培訓、科技服務、信息諮詢等一條龍產業配套,整個產業市場年銷售量超過12億件,60%出口義大利、美國等8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國際市場上享有盛譽。

  細細推敲大朗這些年走過的路,再縱觀東莞,以及東莞各鎮、村這幾十年的發展,都是從不成熟走向成熟,走著走著,到了一定階段,突然一下提升到了更高的境界。這種升華,既是多年基礎上的厚積薄發,同時也是東莞各級決策者結合自身實際、發揮地區優勢、挖掘自身潛力的英明領導的結果。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