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中國時代.卷二> 珠江三角洲:一個經濟發電站

珠江三角洲:一個經濟發電站

2024-10-04 12:29:41 作者: 師永剛

  「中國製造」這一名稱曾一度讓人覺得可笑,那時,國營工業生產出來的產品很少有消費者真正需要的,大部分商品被出口給蘇聯集團內那些不加挑剔的買主。當然,如今,中國製造的商品很容易在西方商店裡找到。玩具、服裝,甚至電子商品:中國製造,世界消費。1998年,在亞洲經濟危機發作之前,中國出口總額達到了1840億元,比1996年上漲22%。

  出口增長的主要推動力是珠江三角洲,這塊香港北面從廣東伸展到深圳的地區。1978年鄧小平提出經濟改革之後,投資如涓涓細流般一點點被吸引過來。1984年,鄧小平和當時的總理趙紫陽一起遊覽三角洲時,為了推動改革的深化,特許廣州政府在對外貿易和投資方面享有更多的自治權,細流變成了洪水。最初,投資者主要來自香港。像捷達和李昆基這樣的玩具廠商以及牡蠣調料生產商等一些公司開始建設大型工廠。殖民地香港與共產黨中國之間的界限開始模糊。成千上萬來發財的香港商人在這片充滿機會的新土地上建立起秘密的另一個家庭。

  接踵而來的是跨國公司。百事可樂和寶潔公司、三菱公司以及韓國的LG集團。中國的勞動力並不是這一地區最便宜的,但它開發出一種團體精神和可信的質量水平,使它成為跨國公司的首要投資選擇。從1990年到1998年,外國人共在中國投資4630億元:其中20%是投在珠江三角洲上面。「這是一個可以最先獲得特許,從而讓事情容易實現的地方,」《中國南方的紅色資本主義》一書的作者喬治·林說,「它和香港有著聯繫,又是到西方和海外的通路,這些都促進了它的發展。」百事可樂公司(中國)總經理理察·伊萊克解釋了為什麼百事會選擇在廣州建立自己的工廠:「這裡物價便宜,而且和我們的香港地區辦事處很近。」

  如果跨國公司在賺取利潤,當地居民也是如此。正如高速增長的建築物和閃亮的霓虹燈所暗示的,三角洲已經成了中國最富裕的地區之一。當地居民和外國人同樣自由地在廣州巨大的七層購物中心消費。「我愛好購物,」住在城市裡的一位25歲的家庭主婦艾維·周說,「我用的東西大部分都是外國的。」她詳細列出一些項目:日立電飯鍋、東芝電視機以及她提包裡面的衣服。

  廣州東南方向50公里遠處是東莞,這裡曾是一座昏昏欲睡的城鎮,但現在成了發展中的產業動力。自1989年以來,東莞吸引了96億元的外國投資。來自香港(服裝)、台灣(造紙)和日本(電器)的資金促使龐大的產業區湧現出來。

  過去,敢於夢想致富的中國人從邊境偷渡到香港去。現在,許多人來到珠江三角洲,這裡有工作和體面的待遇向他們招手。李子萍(音)三年前從她的家鄉廣西來到了東莞。李在大學時學的是哲學,現在任一家香港服裝廠的主管。「我來南方是想闖一闖,」她說,「廣西沒有前途。南方看起來要有希望得多。」李對自己每月2000元的收入感到滿意,是廣東工人平均收入的兩倍,全國平均水平的四倍。

  

  珠江三角洲的快速發展目前看來是不可阻止的。但是,上海正在對它作為中國投資通道的地位提出挑戰,三角洲尋找著擴大利潤的各種途徑。地方當局正在不斷努力,開發大的基礎工程,賦予外國投資商更多的自由——吸引更多的資金。最近的一個例子是:一家中美合資企業今年與廣州政府確定了一項製造行動電話交換機的生意。如果鄧小平今天再來三角洲,他不會認出這片地方來——但他肯定會表示讚許。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