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武器:華僑的作用
2024-10-04 12:27:36
作者: 師永剛
《紐約時報》最近關注到了中國的另一個群體。
約翰尼·勞小時候離開中國——對他來說是明智的選擇,現在看來對他的祖國來說也是明智的選擇。勞出生於廣州,來到澳門與叔叔住在一起。他日後從事電器商品經營,從澳門先後來到新加坡、馬來西亞和香港等地。他獲得了日本的機械工程學學位和新加坡護照,1975年在香港開了一家個人貿易公司。他專營音響類電器配件,用紙袋裝上樣品到處推銷。如果他當初沒有認識到中國給他帶來的巨大商機,那他現在還是一個小商人。1981年,在別人還沒明白中國的巨大潛在市場時,他在珠江三角洲地區的中山市建起一座小工廠,生產廉價的音響設備。44歲的勞回憶說:「那沒什麼。當時沒有電,人們也不懂得經商。」
今天,中山市已經大獲成功,勞的通美公司(Tomei)同樣興旺發達。公司年銷售量達5億美元,為索尼、菲利普、RCA等公司提供高質量音響器件。勞在華南設有12家工廠,共有職工2.6萬人,在香港的總部有雇員350人。他說:「辦加工企業,中國是個天堂。」
勞和其餘5500萬海外華人被證明是中國經濟騰飛的秘密武器——他們用幾個世紀的時間在東南亞地區發展起來,在美國和加拿大建起繁榮的立腳點。海外華人不僅推動中國出口貿易大幅度增長,而且投資修建工廠、港口、發電廠甚至公路等以擴展大陸的基本建設和起步中的消費市場。到1992年底,國外直接投資達500億美元,其中的80%來自於香港、台灣和東南亞的其他經濟發達地區,所有這些地區都由華裔商人占主導地位。
直到前不久,他們只是滿足於在僑居國家努力發展。現在,受中國匆忙的經濟發展的推動,又看到在本國的發展機會越來越少,他們便聯合起來形成在整個亞洲舉足輕重的資本和企業網絡。19世紀末20世紀初大批中國人移居海外,這次是他們第一次與祖國大陸聯合起來,建成一個沒有國界的國家。它因血緣關係、事業心和努力奮鬥而聯繫在一起,將來有一天會成為西太平洋沿岸的強大無比的經濟力量,能與日本抗衡。
這個巨大變革的設計師中有63歲的莫塔·里亞迪,其父母在20世初從福建省來到印度尼西亞。里亞迪年輕時在雅加達一家自行車廠做工,後進入銀行業發展。他努力奮鬥建起力寶集團(總資產40億美元),經營金融、保險和房地產業,名列印度尼西亞全國最大5強企業之一。他在香港開了第二家公司,力寶投入資產10億美元。他計劃在中國建造發電廠、港口和工業園區。地點設在他的祖籍福建省湄州灣莆田市。
海外華人的商業成功依靠與家庭、種族和祖國的密切關係來維繫。這種密切的聯繫在大陸稱之為「關係」,它對經商來說是必不可少的。「從單純經濟發展考慮,上海應該是比莆田更合適的投資地點。但在中國更重要的是你必須認識人——福建是我們的老家。」里亞迪的兒子史蒂芬這樣說。他今年32歲,在美國大學畢業,現任力寶集團香港公司總裁。
一位香港銀行老闆說:「關係太重要了。你在大陸見到的企業幾乎都因家庭親情關係決定建廠設址。」例如,勞在中山市建廠,因為中山是其妻的出生地——此種聯繫可以獲得當地政府的信任。安德魯·崔,63歲,台灣商貿企業Easyteam國際公司的總裁。他直到6年前才第一次回到山東老家。他回憶說,他同一群「台灣山東老鄉」回到山東,「受到的接待太熱情了,讓人感到盛情難卻。每到一地,都實施交通管制,車隊前有摩托車開道,當地的最高領導接見。」結果是山東台灣工業文化協會在省里成立一個辦公室,已談成數個投資項目。
祖國大陸的吸引力使得海外華人重新建立原本已淡漠的家族聯繫。例如,在新加坡,甘姓的,郭姓的,客家人等,所有同大陸有密切聯繫的華人群體都越來越頻繁地召開同鄉會,商討投資問題。一個客家族人團體就已經簽約在廣州市投資4400萬美元修建商業居民區工程。
通過關係,海外華人控制著發展的精髓:資金。去年,在《幸福》雜誌選出的341位世界級億萬富豪中,他們占17人,而有1.1億人口的日本只有18人。「雖然日本、歐洲或北美擁有更多的資產,但這些華人領導的企業大體上不負債,發展速度高,資金充足。」雷蒙特·錢說。他是香港最大的食品與包裝企業南順公司的總裁。
這一網絡連著香港和台灣,香港、台灣加大陸即構成所謂的「大中華」。香港製造商和其他企業家在中國共投資100億美元以上,僅在廣東省就建起25000個工廠,雇用300萬人從事服裝、玩具、電子器件及其他出口產品的生產加工。這個數字接近香港產業工人總數的4倍。香港和大陸經濟聯繫緊密,致使30%的港幣在大陸流通使用。戈登·吳,普林斯頓大學畢業的工程師,霍普韋爾股份公司的總經理,他用自己的方法加強這一紐帶:他投資12億美元修建廣州至深圳特區122公里的高速公路,預計明年建成通車。
過去曾躲避中國的大亨們現在都紛紛湧向中國。香港房地產和電信巨富李嘉誠,以世界華人首富著稱,已簽約在上海修建貨櫃碼頭,在上海和北京建商業中心,在華南建工業園區和修築公路。他還有意收購北京的一家鋼鐵企業。吳光正,已故船王包玉剛的女婿,正計劃在長江沿岸城市武漢投資20億美元建設工業園區、鐵路和港口設施。吳還有意在位於長江入海口附近的寧波市修建一座貨櫃碼頭,寧波是其岳父的家鄉。
台灣政府也許仍在北京官方的敵人名單上,但這一點並不能妨礙台灣企業家在大陸投資約6000個建設項目,資金總額40億美元。這樣做其中一半的動機是為了生存。20世紀80年代後期,工資成本上漲和貨幣升值致使台灣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力減弱,許多企業家因此關閉了不能贏利的輕工產品生產線,把它們搬到福建省重新建起來開工生產,福建是他們當中許多人的祖籍——那裡有廉價的勞動力。高清愿(Kao Chin-yen)創辦的統一企業集團,去年在大陸開辦了4家農產品加工廠,生產動物食品、番茄醬、麵食和麵粉等。統一方便麵在大陸深受歡迎,公司設在北京的一家工廠產量還不能滿足當地的需求。
新加坡打中國牌的速度稍微慢了一步,但去年已在大陸投資3.2億美元。李光耀總理與北京的友好關係,可能協助新加坡4家國營公司在今年競標中獲准福建省的一個工業園區的項目。
泰國的華人還沒有對大陸進行投資活動。華裔占泰國總人口的12%,卻擁有50%的私營資產。華人在泰國與當地民族同化的程度高於其他國家。一些人不喜歡被當作華人,但他們「文化上種族上仍保持很重的中華民族習俗。」曼谷《時報》一位華裔泰國人編輯說。
泰國最大的投資者是曼谷的正大公司,由中國移民在20世紀20年代創立。現在的董事長是創立者的後代,54歲的謝國民。這家農產品公司在大陸投資經營30家飼料廠、一家摩托車廠以及其他30家企業。另一投資商是曼谷銀行,它是中國黃金商人1944年創立的。它曾資助許多在泰國的華人辦企業,那時許多其他泰國銀行都不肯給他們貸款。曼谷銀行在汕頭已設立分行,汕頭是泰國許多大富豪的祖籍。
在馬來西亞,全國人口的30%是華裔,他們同樣受益於8.5%的年經濟增長率。文化上社會上馬來西亞華人與占人口大多數的馬來人基本上相互間不來往。當地華人從不誇耀自己在大陸的投資。但羅伯特·庫奧克的房地產和農產品集團在中國開辦了6家香格里拉飯店,並計劃在上海和北京投資房地產項目。文森特·譚的成功集團(房地產、食品加工)獲得在廣州經營管理政府的彩票事業。
印度尼西亞的華人則更加謹慎。向大陸投資是個很微妙的話題,甚至勢力強大的薩利姆集團都不願公開在其總裁故鄉福建省投資工業園區項目的消息。薩利姆集團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5%,總裁Liem Sioe Liong是蘇哈托總統的親密朋友。
中國是海外華人網絡投資熱潮的中心目標,但他們與其他國家的聯繫也加強了。正大集團是台灣的主要投資商,它同時在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也有數百萬美元以上投資。新加坡計劃與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共同建設「三國聯合發展區域」。
沿太平洋西海岸的無國界國家的發展,大致上是出於香港富人對回歸祖國統一的擔心。約7000香港和台灣商人去年一年就在英屬哥倫比亞投資30億美元。李嘉誠擁有設在加拿大的Husky石油公司。在加拿大,那是一家主要的石油加工企業,在溫哥華市區的總部占地面積70公頃。他兒子李澤鉅,29歲,負責加拿大的這家企業。
研究外族人經濟集團的作者喬爾·科特金說,在加利福尼亞州矽谷,華人資產的高科技公司已投資10億多美元。「7萬名工程師中有1/3有華人血統,他們參與建起了加州100多家主要的高科技公司。」矽谷這個立足點成為台灣計算機和半導體工業發展的重要資金和人才來源。位於台北市西南的發展中心,新竹科技園內30%的企業都是由所謂的海外華人創立的。
多國華人網絡的成功,意味著「日本在太平洋西海岸將只能分享領導權」。香港的雷蒙特·錢說:「這一地區早已從這個轉變中獲利。」香港時事通訊《亞洲智慧》的出版商、諮詢家羅伯特·布羅德富特說:「日本人正在撤出,日本海外投資除中國和印度尼西亞外正在減少。然而,這裡的房地產和股票交易市場由於華人的存在而迅速發展。」
當然,這其中也有風險。海外華人與祖國大陸的關係越緊密,他們被指責對所居國不忠誠的可能性就越大。在香港,一些富商大亨在爭取更多民主的鬥爭中轉向支持北京。台北的官員因台灣工商界對大陸的依賴性日益加重而發愁。「如果中國在亞洲到處施加影響,那會妨礙海外華人對所居國政府的效忠義務。」《帝國的兒子們》一書的作者林恩·潘說。「你必須在所居國家熱心效忠。」印尼的史蒂芬·里亞迪告誡說。然而,目前大陸經濟發展的吸引力比政治上的憂慮更強大——在這個意義上,不僅是中國,整個東亞都能從海外華人的奮鬥中獲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