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中國時代.卷二> 藝術的流行榜

藝術的流行榜

2024-10-04 12:27:33 作者: 師永剛

  北京西北郊區舊的夏宮圓明園內,有一個村莊叫福圓門,這裡是青年藝術工作者的家。大約40名勉強謀生的畫家住在農民的房子裡——一座有4個房間的平房,租金每月55美元。他們在這裡搞藝術創作、爭論、探討、相互批評各自的作品。一天的工作下來,他們一邊喝啤酒一邊「侃大山」。任何題目都可以談論。在最近一次的典型的議論中,兩個身著皺巴巴的衣服和拖鞋的青年人,正在爭論把人們熟悉的毛澤東的形象放入他們畫裡的意義:那究竟是藝術還是商業花招?

  這個成立已達4年之久的藝術之家,體現出北京官方在捍衛政治和文化正確方面的寬容大度,這一點出乎人們預料。畫家、作家、音樂家和其他藝術家享有從未有過的自由。或許是因為,過去為成功藝術家封官或給予財政支持的辦法不再執行。在迅速擴展的文化市場上,有創造力的獨立的人們能致力於響應市場的號召,許多人已得到利益的回報。圓明園畫家王強,從中央美術學院畢業後被分配到北京一家鋼鐵公司做工業設計,他覺得那個工作「極其枯燥」便辭職了。一年後,他一張畫賣了1200美元,相當於他在工廠工作3年的工資。

  新的環境氣氛帶來文藝界百花齊放——特別是流行文化,它與社會主義的現實主義唱反調,重點在強調個人性主題。有爭議的電影,帶挑戰性的劇目,讓人皺眉頭的書等直接可與公眾見面而無須先經過審查。關於三角戀愛的電視連續劇,表達青少年極度傷心悲痛的自拍搖滾樂錄像都可在國家電視台公開播放。大多數情況下,唯有來自市場的壓力:作品有沒有市場?

  

  對許多文化團體來說,那意味著他們所不熟悉的破壞性壓力。政府官辦的文化團體,如中國交響樂團、中國芭蕾舞團,要學會處理觀眾減少、資金缺乏、因青年演員到國外工作造成的減員等問題。嚴肅作家,如獲獎小說家張潔(《沉重的翅膀》),56歲,「文化大革命」中被下放到農村勞動鍛鍊時開始寫作。她的讀者都慢慢轉向通俗作品。然而她不打算迎合新市場,她說:「我仍然有高雅讀者群。如果我的書在小市民那裡賣得很暢銷,就很難理解了。選定自己的文學種類是精神選擇。」文藝批評家指出,中國正在變成一個「文化沙漠」,但是在非官方的文化市場,那裡的沙漠上卻是百花齊放。

  如果說有一條貫穿近期的創作氣氛的主線,那就是個人主義思想。關心個人利益,一部分原因是知識分子被迫處於隔離狀態,一部分原因是反映了對政治的淡漠及對很少探索過的個人生活壓力的關心。在這場新運動中的佼佼者有:

  方立均,30歲,1985年考入負有盛名的北京中央美術學院攻讀板畫複製。方立均早期的油畫都是單色的,描繪普通人在無彩的世界上度過乏味的生活——張著嘴,凝視遠方,為看不見的照相機擺姿勢。他1989年畢業後即在圓明園租下一個畫室。到1991年,他的油畫開始加上顏色。但他所描繪的人物也變得更孤獨、變形更大——他們光頭常常是鱗莖狀的,他們的微笑通常暗含著威脅,人類被脫去衣服隻身面對周圍的環境。北京最著名的藝術評論家說:「方立均對崇高的理想和英雄主題都不感興趣。他以一種玩世不恭的眼光去觀察他周圍的普通家庭和朋友。」

  張藝謀,43歲,鞏俐,27歲。他們作為中國最有天才的導演和女演員贏得國際承認。他們出色地描繪出在令人窒息的社會裡的人間愛情與悲愴。這種承認的影響已返回到國內。中國的電影觀眾終於可以看到《菊豆》(1990)、《大紅燈籠高高掛》(1991)。即使在它們獲奧斯卡獎提名和其他西方大獎之後,北京當局仍禁止這兩部電影上映。張藝謀說他不知道為什麼審查人突然改變主意,但很高興注意到,這兩部電影加上近日完成的電影《秋菊打官司》在國內創造了良好的票房收入。《秋菊打官司》在國外上映不久即在國內發行。張藝謀說:「這幾部影片的票房收入接近武打功夫片。這說明我們表達自己的心愿能贏得一大批觀眾。」

  崔健,31歲,中國搖滾樂的布魯斯·斯普林斯汀(超級歌手)。他開個人音樂會必須申請批准。但官方對他的挑戰性內容的懷疑已在減低。去年3月,他在華北城市石家莊舉辦音樂會,禮堂里擠滿9000名高聲尖叫的歌迷和舞迷觀眾,有不足100名警察維持秩序。

  為取得音樂會的承辦批准,他把音樂會同慈善活動結合起來。例如,為洪水救災捐款,為教育捐款,或歡慶亞洲運動會的召開。他的演唱使用粗獷渾厚的聲音,以博得男青年歌迷的熱烈歡迎。崔健演唱的歌曲的歌名反映出離群的青年的沮喪(《一無所有》),其他普通人的強烈願望(《不是我不明白》)。「搖滾樂不是質樸的詩歌,你說出實際的問題。」例如,經濟活動中自由市場競爭的影響:「一些青年人忙於學習充實自己,另一些人想趕上來卻做不到。他們處於一種危機中,他們感到困惑。我同情他們。」

  王朔,35歲,中國文學界的新秀:通俗小說大王。在一個嚴肅作家指出無人讀他們的作品的時代,王朔賣出10倍數量的書,每年約50萬冊,掙的錢相當於成名作家的100倍。他的40部作品中的主要人物:騙子、妓女、走私商人、地痞流氓、失業者——努力奮鬥爭取幸福生活的人。他以《頑主》、《過把癮就死》等暢銷小說主要吸引了青年讀者的想像力,《頑主》是一部關於享樂主義的青年文化的幻想,《過把癮就死》講的是一對青年夫婦的婚姻解體。批評者把王朔稱為「流氓」,王朔所寫的是地痞斗地痞,他還用了北京土話和下流的街頭俚語。

  英達,33歲。當他1988年來到紐約市Lorimar電影製片公司做實習生時,已是很有前途的演員兼導演。他被派去Kaufman Astoriar製片廠,觀察導演艾倫·帕庫勒拍攝電影《明早再見》,那是一部名不見經傳的影片。同時那裡正在拍攝影片The Cosby Show,英達與劇組成員交上朋友,並經常跑過去觀看拍攝的情形。5年之後,他主演了電視肥皂劇《愛你沒商量》,一部描寫青年一代的人際關係的發展變化的劇目。這部電視劇公開放映後,成為全國轟動的收視率很高的電視劇之一。他目前正與王朔合作,拍攝中國第一部情景喜劇《我愛我家》。《我愛我家》描寫一個北京家庭對應社會變革所發生的一系列事情,旨在為人們提供喜劇性慰藉以及一種道德修養啟示。

  英達從小就有表演的天賦。他的父親英若誠是中國著名的演員之一,曾於1986-1989年任中國文化部副部長。英達自幼享受到優越的家庭教育:他在北京大學獲得心理學學士學位後,在美國密蘇里州立大學戲劇導演專業學習。1989年回國後從事電影表演工作。他說:「電視代表未來。」他對政治不感興趣,「我們應當把政治交給政治家去做,我只是個藝術家。」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