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閱讀的藝術> 評點2016年的五本書

評點2016年的五本書

2024-10-04 06:07:42 作者: 聶震寧

  《我們的中國》

  20世紀50年代,歷史學家鄧廣銘曾在北大歷史系的課堂上指出,地理、職官、目錄和年代為治史的四大門徑。2016年,李零教授在上古史研究中出版了多種享有盛名的專著後,拿出了有關上古史人文地理研究的文集《我們的中國》(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書成四卷,且看卷名:《茫茫禹跡》《周行天下》《大地文章》《思想地圖》,雖望文生義可知研究乃致力於人文地理,可每卷還有一個副標題和一句話解析,從而串聯起中國上古以來的天下觀和家國情懷。

  李零的著述常常冷不防就拋出一些基本上屬於他自己的識見,讓人覺得聰明,不同凡響。譬如,在這部書中,他的考察竟然是模仿「大禹治水分九州」的線路來進行,讓我們耳目一新;又如,他說中國人用行路的方式實現了統治者地位的過渡,這讓我們將信將疑又無可辯駁;還有,他說由漢至唐,官員的擇選制度從舉孝廉到九品中正,以至於科舉趕考,都離不開行走,讓我們讀了覺得有趣。在讓我們讀而有趣之後,隨他一起進而探討中華文明的起源過程。

  《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

  作為北大的國學講座教授,學生們上樓宇烈先生的公開課總是爭先恐後的。先生學養深厚,研究中國哲學六十餘年,融匯古今中外,精研儒、釋、道精華,以睿智的哲思顛覆某些錯誤觀念存在的根基,給後學留下廣闊的思考空間。樓先生一直致力於對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給予智慧解讀,這就匯成了這部《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中華書局)。

  樓先生解讀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首先就談人的主體性。他在中國典籍中列舉體現「人」是天地所生萬物中最貴者思想的論述。繼而就談人的獨立性。指出,《荀子·天論》中很重要的觀點是人以能治天時地財而用之,因而與天地並列為三。荀子之後,多家學說都一再強調了人的獨立性。再談人的能動性。他指出,在天地人三者中,人處於一種能動的主動的地位,人在天地萬物中處於一種核心的地位。最後樓先生總結道,人的主體性依於天地萬物而生,人的獨立性是以有生有氣有知有義而存,人的能動性是役物不役於物,順應天時地利而動,這就是「以人為本」的根本精神。先生呼籲要切實重視中國「以人為本」的傳統文化,要真正地回歸傳統,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這一根本精神。

  

  《倫敦:一次朝聖》插圖|[法]古斯塔夫·多雷 繪

  《兩岸新編中國近代史·晚清卷》

  《兩岸新編中國近代史·晚清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的出版,是海峽兩岸中國近代史學者攜手合作的一個心血結晶。選題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規劃,由大陸、台灣、香港學者撰稿,歷經五年多的時間方得完成。書名強調「新編」,自有其「新」之所在。第一個「新」就在於作者組合的新意,這是史學研究此前不曾有過的組合。第二個「新」則是全書採取專題研究方式,類似西方的劍橋史之體例,分章探討最為關鍵的一些歷史課題。第三個「新」則比較剛性,在史實考據上展現出新的特質,有新史料的出現,有新研究的進展,使得既往不少成說得到修正或重評。第四個「新」最新,就是努力擺脫過去受到各種主客觀因素影響的歷史論述,避免「以論代史」「論在史先」的覆轍,而是依據新的史料特別是歷史的細節,敘述革命歷程的艱辛曲折,理性看待現代轉型的漸次展開,避免單一的線性演進過程,展示多重面向的歷史真相,雖然有正義與邪惡的壁壘分明,卻也避免了非白即黑、成王敗寇的敘事窠臼,真正成為名副其實的「新編」。

  《英國通史》

  作為曾經的「日不落」帝國,開創了諸多「世界第一」的國家,英國始終是國際大舞台上引人關注的國家,2016年的「脫歐」公投使得這個國家又一次成為世界關注的熱點。英國史也始終是國際學術界的一個研究熱點。現在,由北京大學錢乘旦教授領銜的學術團隊歷時八年完成的六卷本《英國通史》(江蘇人民出版社)面世,這是史學界一直關注的學術成果,也是2016年出版界引起熱烈反響的一件事情。《英國通史》以政治史為主軸,經濟、文化、宗教、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面次第展開,自遠古至2016年英國「脫歐」公投的歷史,算是一次最為逼近的歷史講述。在中國學者的學術國際化程度日益提高的今天,此書在史料運用、研究方法及歷史觀等方面都達到了國際上的前沿水平,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這部史學著作到底體現了多少中國學者的學術特點和學術成果,卻是我們要有所關心的。通史難著,這是史學界的共識;通史耐讀,這是讀書界的同感。錢乘旦主編的《英國通史》亦可以做如是看。

  《穿越歷史時空看長征》

  2016年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關於長征的選題自然聚集出現。黨史研究專家王新生的新著《穿越歷史時空看長征》(中共黨史出版社)面世,卻受到較為特殊的關注。我想,因為這是一部歷史研究者的著作,是對長征這一常說常新的歷史課題又一次深入淺出的研究和講述。作者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做出了新的可貴探索。其探索倚重的是自己長期從事紅軍長征的研究,已經有過若干論著,而其所在單位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擁有豐富的中共黨史、人民軍隊史研究的資料,自有其難得的研究條件。作者在後記中表明,他的願望就是要使這本書「既有思想性,又含有學術性,在形式和內容上有新的突破,適合不同群體,尤其是適合廣大青少年朋友閱讀的紅軍長征的讀物」,顯示出這部出自史學研究者的專著其實還是一部適應面很廣的讀物。讀者倘若能將此書與斯諾的《西行漫記》、哈里森·索爾茲伯里的《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以及王樹增的長篇紀實文學《長征》比照著一起閱讀,將是對長征和長征精神全面深入而又引人入勝的一次歷史探尋。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