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閱讀的藝術> 《苦樂童年》

《苦樂童年》

2024-10-04 06:07:24 作者: 聶震寧

  《苦樂童年》(廣西接力出版社)是一部苦難之書。書中有苦有樂,所謂之樂,只不過是苦中作樂,苦澀之樂,像地衣吸附岩石那麼可憐卑微的生存之樂,有的也許還只是作者走過寒冬回憶嚴寒的回味之樂。苦難瀰漫著全書,成為全書的主題,足以讓今天的讀者,特別是年輕的讀者,在震撼、驚愕、恐懼、憐憫、痛苦的同時引發思考,從而豐富自己的社會人生體驗,加深對社會人生的理解。因為苦難永遠是人生的教科書。

  苦難童年不談久矣!最近讀教育期刊,發表有學校老師的作文課件,題目是《寫童年的故事》。老師給學生提示重點故事有三類,一是快樂的事情,舉例如令人好奇的事,美好的幻想;二是煩惱的事情,舉例如與父母的矛盾,同學間矛盾;三是可笑的事情。總之是遠離苦難的童年,都是快樂學習而又有些微成長煩惱的童年。這大體是不錯的。但我相信,當今中國社會,一定還有學生家庭生活處於困難境地,而孩子們的童年生活一定有困苦的事情發生,這些難道不也是童年的一種故事嗎?老師是不是也可以引導學生去體認童年生活中某些困苦呢?這似乎是值得討論的問題。

  如今並不只是兒童教育不談苦難,大眾傳媒許多時候致力於強化娛樂功能,也在有意無意地淡化對苦難的關注。儘管舉目向世界各地望去,人類社會還有很大面積的貧窮與苦難並未消退。按照新的貧困標準,我國有將近1億的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下。但似乎這不是大眾媒體需要關注的。前不久國際國內媒體載文紀念英國作家狄更斯誕辰200周年,有過一番熱鬧景象。狄更斯是一位以描寫生活在英國社會底層「小人物」的苦難遭遇而名聞世界文壇的大作家,堪稱「現實主義文學的苦難大師」。今天許多媒體卻似乎不約而同地把視線都輕輕掠過了霧都孤兒和匹克威克,興趣點或者重重地投向作家的成功之路,或者踟躕於倫敦的歷史文化遺蹟,或者將他的七部名著連成倫敦地圖,捎帶上了一些人文旅遊的意緒。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歷史總是一葉一葉地翻過去。每一葉歷史都有屬於自己時代的主題。當今時代這一葉世界性的主題有說是發展,有說是和諧,還有說是文明衝突與幸福感認同,等等,所以讓狄更斯給今天的人們帶來一些屬於今天的人們所需要的快樂和認知內涵也無可厚非。只是,從今天大眾媒體的狄更斯解讀,我們似乎可以感受得到社會審美趣味正遠離苦難生活的趨勢。

  苦難是人類永恆的主題。苦難幾乎是人類的一個宿命。我們可以輕而易舉地從人類三大宗教中得到對這一論斷的領悟。我們還可以從人類有史以來所有思想大師、哲學大師、文學大師、藝術大師的經典著作中找到關於這一論斷的深刻論述。一個文明健康的社會,應當對苦難保持著高度的敏感和同情心。苦難教育應當成為社會教育和人的成長教育的必修課。生活在今天的人們,在為孩子營造幸福快樂童年的時候,不要忘記我們社會曾經有過另一種童年。理解它,並且記住,我們的社會才會比較地文明健康起來。

  這就是我為什麼願意為蒙林堅的《苦樂童年》一書作序的深層次原因。

  我願意為《苦樂童年》作序的直接原因還來自作者給我的一封來信。來信是電子郵件,卻寫得文氣雋永,並無匆忙之感。信中寫道:

  您我都是「50後」的人,我不知道您是不是跟我一樣生在農家,長在農村,但您在廣西宜州農村插隊對我們那裡的生活會有深刻的印象,相信您只要從我的故事標題中就能想像到故事的內容。寫我童年的一百個故事意義不大,但童年給我的印象實在是太深刻。我很想看我童年時候的照片是什麼樣的,但我的第一張照片是讀初中以後才有的。正是因為找不到童年的照片,我才想用文字的方式表達出來,也許能通過我們「50後」那一代人的童年生活與當今孩子們童年生活的強烈反差來達到喚起人們珍藏昨天、珍惜今天、珍愛明天的效果。

  我有點兒被這封信感動了。實話說,感動我的不是信中強調寫作這部書的教育意義。我同意作者的理性認識,甚至認為這些故事的教育意義要更加深刻。但談不上感動。感動我的是,作者努力引發我與他的共同記憶。因為我也在那塊貧瘠的土地上生活掙扎過。尤其感動我的是,作者此生第一張照片的敘述,輕易地說出,便輕輕地感動了我。我相信,這是真的。我不能對如此真實的作者的請求有任何推託。

  我還敢說,全書100個故事都真有其事、真有其人。整本書真到什麼程度呢?這麼說吧,真到每一篇的題目都是真的,真到連原生態的粗糙盡在其中。我曾經想過,是不是建議作者在語言敘述上再打磨一下,譬如:題目的詞語可以考究一點,平仄應當講究一點,敘述可以調整一下節奏、層次,使用地方語言能否規範一些,等等。轉念一想,如此一來,文章是圓潤了,卻一定會造成真實感的耗損。我太喜歡這部書的真實感了。真實到什麼程度呢?拿古人的說法來說吧,有「如面談」的感覺。連作者說話的腔調、氣息都有如面之感,都是我曾經生活過的那個地方上的人——廣西河池人所特有的。那個地方上的人把自己的腔調、氣息自嘲為「玉米氣」。讀著書中文字,我真切地聞到了濃郁的玉米氣味。

  

  《吹牛大王歷險記》插圖|[法]古斯塔夫·多雷 繪

  我為這部書作序,還出自一個原因。1999年,我初到北京供職於人民文學出版社。蒙林堅曾經專程來看望我,請我為他編選的一部多人散文集《美在廣西》作序。時隔13年,他給我發來郵件,請我為他的苦難童年故事作序。儘管我有很多俗事要忙,但還是應承下來這副重託。試想,既然曾經那麼動情地為美麗的廣西山水作過一篇美麗的序言,我有什麼理由不為曾經在大山里苦苦掙扎的林堅兄以及他的父老鄉親發表一些感想,說上幾句暖心的話呢?於是,我懷著一副沉重、紛亂、複雜的心緒寫下了這篇序言。

  對於書中那些已經逝去的苦難,其實心裡還有更多要說的話,更多要表達的意思,更多要宣洩的情緒,更多要發出的追問。然而,面對那麼多活生生的苦難故事,說什麼都顯得多餘。請讀者諸君自己去讀、去體會、去感受、去思考吧。我只有一個心愿,祈禱我們的民族從今永遠告別這樣的苦難。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