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閱讀的藝術> 《品讀國學經典》

《品讀國學經典》

2024-10-04 06:07:27 作者: 聶震寧

  一個民族不可以沒有自己的經典,無論是文字的還是口頭的。經典是一個民族的記憶、一個民族的血脈、一個民族的靈魂。中華民族是值得驕傲的民族,因為我們民族有著數千年累積、傳承下來的經典,足可汗牛充棟,足可雄視寰宇,足可澤被千秋萬代。為了民族的記憶不至於衰退,我們需要經常地溫習經典;為了民族的智慧更加豐富,我們需要更深地解讀經典;為了民族的血脈僨張暢流,我們需要不斷地傳誦經典;為了民族的靈魂更加博大強健,我們需要永遠弘揚經典。這是中華民族數千年文化不曾中斷的最高機密,這是中華民族時至今日不曾放棄的普通道理。在全球化環境下,我們對待民族的經典,只能更其熱情、更其堅守、更其認真研讀。因而,研究經典、發掘經典、解讀經典、傳誦經典已成當今顯學。現在,又有一部品讀經典的著作奉獻給讀者大眾,這就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新近出版的夏海先生新著《品讀國學經典》。

  國學經典是中華文化至為主流的文化傳統,國學經典是中華文化至為閃光的瑰寶。正因為是主流,正因為是瑰寶,歷朝歷代詮釋、鑑賞、品評等各類著作從來不曾缺少,新時期以來,此類著作接踵而出。可也許正因為是主流和瑰寶,鑑賞、品評的後來者似乎都不曾有過「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的感慨。這樣的現象,並不是一句「我注六經,六經注我」可以概括或者揶揄的。鑑賞、品評日益增多,不僅說明國學經典可賞可鑑處並沒有被品讀者窮盡,或者還有曲徑通幽也未可逆料,更為重要的是,也還說明隨著時空遷延,國學經典能常品常新,足可見其有容乃大、意義恆久之勝狀。夏海先生的《品讀國學經典》,既努力在國學經典作品中尋找通幽曲徑之雅趣,更有以經典文本觀照現實,成達古通今之功的氣概。

  《品讀國學經典》一書在尋找通幽曲徑的雅趣上下力頗多。全書選擇品讀的我國古代文史名篇計36篇,起自春秋諸子,終至清末大儒,橫跨二千餘年時空,有論政、論學、論人的名篇,也有寄情山水、抒發性靈的佳作,無一不是有過極高定評,無一不是有過大量品評文字。面對如許名篇佳作,更兼如許名篇佳作久已被歷朝歷代飽學之士讀遍讀透,作者不畏譾陋之虞,迎難而上,逐篇去讀,逐字逐句去讀,雖然會讀出與前人相似的見識,卻也可能讀出自己的發見。如對管子《牧民》的解讀,後世學者多看重其「為開宗明義第一篇,系綱領性文獻,其學說為《經言》的總脈絡」,而夏海先生卻指出:「《牧民》更重要的作用是對中國政治思想和統治實踐影響深遠,其中最大的啟示是提出並倡導禮義廉恥。」如此便突顯了自己所堅持的識見。又如,對陶淵明《歸去來兮辭》,史上論者都集中評價陶淵明的「曷不委心任去留」那種堅決歸去來的態度,可夏海先生卻從中指出陶淵明尚有矛盾心理,認為「鄉居的恬淡清新並沒有完全撫慰陶淵明心靈的創傷」,可謂入情入理的心理揣測。再如,劉禹錫的《陋室銘》,通常論者止於詩人那些「兵符相印無心戀,洛水嵩雲恣意看」,「以閒為自在,將壽補蹉跎」的消極態度,夏海先生卻不肯止步於此說,而是發揮細讀批評法的功力,指出「《陋室銘》從三個維度論證了物質與精神的關係,對人生哲理做出了詮釋」,亦即「一是山與仙的關係」「二是水與龍的關係」「三是室與德的關係」。顯然,較之於那些通常之論,夏海先生的條分縷析更具文本價值和學理意義。再看到書中解讀荀子《勸學》時,作者不落窠臼,創造性地解讀出荀子文本里所主張的道德生命三個境界,並把人的生命劃分為生理形態和道德形態,指出「沒有道德的生命是沒有質量的生命」的論斷,不僅讓我們看到了夏海先生的國學功底和品評文本的功力,更令我們為夏海先生努力見人之所未見,勇於發今之學人之幽思的治學精神肅然起敬。

  品讀經典,最忌諱的是尋章摘句,最需用功的是曲徑通幽,而最難的是達古通今。「丹青難寫是精神。」(王安石句)唯有達古通今,才能看出品評者的精神境界。

  國學經典既有品評可謂不勝枚舉,今人再做一番品評又有何意義?答案是不言自明的。今天,一個品評者,穿過他所鑑賞的文本,追尋的無非達古通今、接通古今、以古喻今,他最大的意趣也許在文本,而他最大的關心應當是今人。因而,今人品評國學經典,當有今人的精神境界。這是夏海先生《品讀國學經典》一書最突出的特點。

  《品讀國學經典》一書所選篇章,可以看出品評者夏海先生的現實思考。從狹義的國學觀點來看,全書所選作品,並不全都屬於傳統學術所認定的國學經典篇章。因為,所謂國學,按照現代大教育家馬一浮先生之見,由《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構成;按照一些國學家意見,無非還要加上二千餘年來「我注六經」的成果。然而,現在也有一種觀點受到越來越多的學者認同,那就是夏海先生在此書序言中所說的「以儒學為主體的中國固有學術」。這一觀點更具有文化包容性。按照這一說法,此書所選篇目則名副其實。所選作品其經典性毋庸置疑,因為其中無一篇不是「中國固有學術」。作者之所以如此選擇,目的很顯然,為的是今人的現實需求,今人需要治國理政、重德明志、培養人才、修身齊家,故而所選篇章均有所針對。甚至,在相當多的古代文史名篇選本中較少入選的韓非子《說難》一篇,本書亦選入並加以品評,可謂將今人精神文化的需求揣摩得頗為到位,作者希望通過《說難》這一文本,幫助當下讀者了解古人進言的技巧,以利於增強交流傳播的能力。讀者不妨仔細瀏覽目錄,可以發現,所選36篇作品,基本面貌都是積極向上的,這就是一位具有強烈現實精神和責任感的品讀者所做的選擇。

  《品讀國學經典》一書的現實精神和責任感更見諸書中的每一篇寫作。作者以「解構」的方法進入經典作品,以「建構」的責任感接通古今,形成了一個又一個頗具新意的文本。管子《牧民》一文,古往今來品評者眾多,其內涵相當豐富,可以從多種角度加以品評。文中諸多名言警句深入人心,「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一句,幾乎成為《牧民》一文最具經典意義的名言。又如「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等句,也是古今品評較多的警句。然而,夏海先生卻在照顧全篇文本解讀的前提下,突出「禮義廉恥,國之四維」這一主要內容,這就是對當今社會道德狀況的一種觀照,體現了經典品評者強烈的現實態度。品評魏徵《諫太宗十思疏》一文,古往今來,許多品評者突出解讀的是唐太宗虛心納諫,「兼聽則明,偏聽則暗」的道理。清代學人評價也多在「忠愛之忱,溢於言表」的欣賞上,十分看重文中透露的動人的君臣關係。而夏海先生則從這一經典篇章中提煉出「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這一主題,這也是魏徵文中的主要內容,得出最大的啟示:治國理政要固其根本,厚積德義。這就是一位時刻關注現實,堅持學以致用的經典品讀者。他拒絕食古不化,他努力以古喻今,他熱愛經典但不耽於經典,他關注現實又更善于思考,一句話,他的全部品評,誠然是在用傳統文化豐饒的智慧之水澆灌新世紀中國的現實之樹。

  本書首發ʙᴀɴxɪᴀʙᴀ.ᴄᴏᴍ,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品讀國學經典》一書受到了許多讀者的喜愛。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此書的寫作特點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全書敘述明白曉暢,說理手法循序漸進,旁徵博引,左右逢源,古人多家論述互相為證,西方哲人言論也時有借鑑,因而讀來不覺艱澀,更不覺古奧,而常有現實情趣、豐沛之感。記得清初文學批評家金聖歎對《朋黨論》一文曾有一段著名的評述:「最明暢之文,卻甚幽細;最條直之文,卻甚鬱勃;最平夷之文,卻甚跳躍鼓舞。」總之,也就是「文似看山不喜平」。拿這些古人的評語來評價《品讀國學經典》,想必也是恰當的吧。

  《失樂園》插圖|[法]古斯塔夫·多雷 繪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