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聽課更要讀書
2024-10-04 06:05:38
作者: 聶震寧
早些年,我寫過一篇隨筆,題目是《慢閱讀與快生活》,介紹了國際上有一派人主張慢閱讀的情況。其中提到美國新罕布夏大學教授托馬斯主張慢閱讀。他嚴厲批評學校鼓勵學生開展閱讀速度和閱讀數量的競賽,認為這是對閱讀價值的破壞。他發現學生習慣於在網絡上快速拉動閱讀,一目十行,已經失去完整讀完一本書的能力和耐心。托馬斯教授為此在課堂上開展慢閱讀教學,要求學生回到傳統閱讀中去——大聲誦讀甚至背誦,要求學生「琢磨」和「品味」文字。
在那篇隨筆中我還提到北宋大學士蘇東坡、德國哲學家尼采、捷克作家米蘭·昆德拉和中國現代作家林語堂、當代作家賈平凹等關於慢閱讀的主張,都是一些逸聞趣事,值得玩味。
那篇隨筆也許因為主張慢閱讀甚至慢生活,受到一些讀者的關注,隨後有好幾家報刊做了轉載。有的寄來稿費,而大多數沒有,對此我並不在意,我只是希望那些文字能引起一些慢閱讀的實踐。
這些年閱讀得到提倡,有了許多新氣象。其中有一個比較突出的新景象,那就是「社群閱讀」,我稱之為「獨讀書不如眾讀書」。所謂「眾閱讀」,包括親子閱讀、校園閱讀、機關閱讀、讀書會閱讀等各種形式的閱讀。我觀察這些閱讀形式,覺得大體可以導致人們的慢閱讀。親子閱讀自不必說,一般不會有為人父母者糊弄自己的孩子,不好好跟他們讀書的。校園閱讀只要老師加以積極引導,學生會自然而然去選擇自己喜愛的書籍讀下去。機關閱讀和讀書會閱讀則是集體閱讀和相互交流,不讀書或者不好好讀書怎麼好意思參與進來?據說北京大學中文系的學生中就有幾十個讀書會,這自然是令人鼓舞的。大學生中間有了讀書會,不讀書或者很少讀書的學生怎麼混得下去!如此這般,我對社會閱讀的良性發展有了比較充沛的信心。
然而,事情總不是一帆風順的。近兩年,App音頻讀書成了數字出版的新寵。得到App付費收聽的一堂「薛兆豐北大經濟學」下載量一年內達到20多萬次,公司和教授本人收穫頗豐這是自然的。一時間,許多App推出了各種各樣的付費收聽課程,例如「張大春細說《三國》」「蔣勛細說《紅樓夢》」「高曉松:曉松奇談」「劉蘇里:名家大課」等,本人應邀也去湊趣,在百道學習App開了一課《精品出版五十講》。如此一來,「知識付費」很快成了出版界和閱讀界的熱詞,許多專家出來慷慨激昂,認為出版的本質就是知識付費,並就此認定,出版業在這一輪數位化浪潮中找到了一條通道,這個通道對於傳統出版業的意義似乎不亞於諾亞方舟。
本章節來源於𝓫𝓪𝓷𝔁𝓲𝓪𝓫𝓪.𝓬𝓸𝓶
不用說,我是贊成把高校名師的名課、行業專家的名講座放到App的音頻、視頻上讓更多人共享,也贊成一些App宣稱自己要辦成「沒有圍牆的大學」,要不我也不會去湊趣開課的。可是,在網上發現,許多讀者現在變得只熱衷於用App聽課,而閱讀已經無暇他顧。有網友留言,說是《三國演義》還沒來得及讀,聽了大春老師的課就差不多知道是怎麼回事啦。也有說原先死活讀不下去《紅樓夢》,可是聽了蔣勛老師的課,才覺得有趣,還是聽課好。更有的留言道,聽了「劉蘇里:名家大課」,五十本世界學術名著已經一網打盡,等等。受眾快樂無比,大有一夜之間學富五車的感覺,我們也就忽然有了不安的感覺。
早些年就聽到過對「大學生不讀書」的批評。說是現在有相當一些大學生不讀書,只靠聽課解決學業,認為長此以往不堪設想。北京大學中文系陳平原教授說:「現在讀博士很熱,可是讀書卻不熱。」可謂一語中的。這些年大學生閱讀已經有所改善,前面說到北大中文系有幾十個讀書會就是明證。尤其是西南交通大學校長開列中外名著書目,要求本科生四年必須閱讀96本名著,這可真是下了大招。我打聽過,說西南交大學生還真的熱衷讀書了。
我們的App現在要把大學課程搬到網上來了,許多閱讀心切、學習心切的年輕人能便捷地聽到名師名課,這自然是開講有益的事情。受眾們倘若聽了「薛兆豐北大經濟學」,再去按照薛教授的課程指導找到相應的著作來研讀,倘若聽了「劉蘇里:名家大課」,再去從中選擇自己需要閱讀的一種乃至幾種學術名著來細讀,這自然是功莫大焉。可是,現在媒體很少去做這樣的引導,這就令人有所憂慮。正如大學生不能只聽課一樣,我們全民閱讀的社會也不能只去聽書籍提要而不去讀書,否則,個個都學得一些隻言片語,卻不再有讀完一本書的耐心,我們社會的國民閱讀狀況將成個什麼樣子!
《神曲》插圖|[法]古斯塔夫·多雷 繪
還是得到App的掌門人羅振宇先生講得好。他看到出版業出現行業迷茫和恐慌,就安慰道:你們出版社不用緊張,我們App不過是坐在餐廳里的食客,吧唧吧唧嘴,引得別人都來吃,你們才是開飯店做大菜的,沒有你們的書,我們吧唧吧唧什麼(大意)!羅振宇會說話,因為說的是實話。事實正是如此。如果顧客只顧得看別人吧唧吧唧嘴吃得香,結果卻忘了自己點菜吃飯,豈不可笑?現在,我們的讀者下載了一些音頻視頻,卻自己不再去讀書,不再去耐心讀完整的書,那就實在是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