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給孩子的外國美學史> 「審美教育」的萌芽

「審美教育」的萌芽

2024-10-04 05:07:46 作者: 小書蟲讀經典工作室 編著

  席勒,德國詩人、劇作家,1759年出生於內卡河畔的馬爾巴赫。1781年,席勒寫作完成《陰謀與愛情》,這成為他青年時代最成功的一部劇作。除了戲劇,席勒還擅長寫詩,因感於友情的溫暖而寫作《歡樂頌》,後被德國音樂家貝多芬譜曲,流傳至今。

  1791年,席勒開始研究康德哲學,之後寫了一系列有關美學和文藝理論的著作,其中《審美教育書簡》是其美學思想最系統和最集中的體現。

  在書中,席勒首次提出了「美育」的概念,並對審美教育問題做了系統的理論闡述,提出了「讓美走在自由之前」、審美自由是政治自由的基礎等思想。

  

  審美教育思想的提出是有現實基礎的。當時法國爆發了資產階級大革命,德國受到影響,人們也紛紛要求改革封建制度,實現民族獨立統一,保障人民自由。但是後來人們發現,法國大革命中的雅各賓派等仍然實行暴力專政,這使得人們對政治革命失去了信心,甚至轉為仇視。當時的資本主義社會是十分病態的,無論在政治上還是精神上,人們沒有自由。一些革命者似乎是擺脫了繩索,獲得了自由,但他們無法控制自己的狂怒,殘暴地滿足自己的私慾。而一些「上層階級」懶散腐化,令人生厭。面對這種社會現實,席勒、歌德等思想家只能無可奈何地在幻想的烏托邦里尋找安身立命之所。

  他們渴望自由,但是這裡的「自由」並不是革命者所理解和獲得的自由,而是精神層面的自由。由此席勒認為,獲得自由的方式不是經濟政治上的革命,而是一個人精神上的教育和修養。當社會中每個人的精神修養提高了,經濟政治的改革才會擁有充分的條件,從而變得順利。

  人們如何才能實現自由呢?席勒說「讓美走在自由之前」,人們通過美才能達到自由。這是審美教育中最基本的觀點。通過審美教育才能解決現實的社會問題,才能實現經濟政治的自由。席勒認為,人擺脫動物性,在現實世界中最先獲得自由是通過審美,這是人性的真正實現。

  美與藝術緊密聯繫。席勒認為審美教育所憑藉的手段就是藝術,審美教育就是藝術教育。藝術是一種「審美的外觀」或「活的形象」,這是一種不受任何束縛的完全自由的形式。在它們的創造和欣賞過程中,都包含著作者和欣賞者的感性情感與理性思考。

  從人的角度分析,人具有感性和理性兩個對立的因素,這對立的兩面互相依存,成為完整的統一體。人既有自然情感方面的要求,也就是「感性衝動」,也有使人的行為和世界中的萬千現象符合法則、和諧統一的要求,這是「理性衝動」。只有感性和理性都沒有受到束縛,人們才能獲得自由。

  面對人的感性衝動和理性衝動,席勒指出,監視這兩種衝動、確定它們的界限,是文化教養的任務。文化教養使人的感性和理性充分發展並達到適度統一。因為如果以一種強力作為教育手段,強制人們去進行某種行為,就會壓抑、束縛人的感性力量,而以法則為教育手段,約束人們的行為,就會壓抑、束縛人的理性意志。這兩種教育都沒有完全使人心甘情願地在自己的感性和理性的支配下去活動。而藝術的教育、審美的教育,才能使人的感性和理性都完全自由。

  由此可見,藝術是使人達到感性與理性和諧統一、獲得自由的方法,而人只有獲得了精神上的真正自由,諸多的社會問題才能得以解決。因此,審美教育是建設自由、平等的美好社會的途徑。但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對於如何實現、何時實現這樣的社會,席勒自己也感到很渺茫,他認為或許只有在少數優秀人物的圈子中才能實現。但是,即使這樣,審美教育無論是在人性的完善還是社會和諧方面,都能起到潛移默化的深遠的作用,值得人們重視。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