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懺悔錄》之父

2024-10-04 05:06:30 作者: 小書蟲讀經典工作室 編著

  4世紀後半葉,有這樣一個人:他出生在非洲,卻在歐洲定居;他憎惡基督教,是一個十足的敵對者,但後來卻成為一名虔誠的基督徒,並被羅馬主教封為聖徒;他年輕時生活放蕩,墮落不堪,卻因為一次花園裡的奇遇而悔過自新;他的人性中始終蘊藏著兩股力量:一方面放任自由,另一方面專心誠意,追求真理;他痛改前非,寫出膾炙人口的《懺悔錄》,並在有生之年完成捍衛基督教的神聖經典《上帝之城》。他就是歐洲中世紀基督教神學和教父哲學的代表人物奧古斯丁。

  在《懺悔錄》里,奧古斯丁嘗試著回答有關審美的問題:什麼是美的東西?什麼是美?美來自哪裡?後來,在《上帝之城》里,奧古斯丁給「物體美」下了一個更具普遍性的定義。他說,美就是物體各部分的適當比例,再加上一種令人歡悅的顏色。除此之外,對於一般意義上的美,他也給出了自己的看法:美就是整體和諧。

  奧古斯丁的美學思想不可避免地受到中世紀神學思想的影響。在他看來,不管是大自然,還是藝術品,使人們賞心悅目的那種愉快感覺,並不是來自於觀照對象本身的整體和諧,而是來自於上帝對觀照對象的影響。這是因為在觀照對象那裡,上帝早已深深地留下了烙印。正是這種烙印,才讓欣賞者感到愉快。

  奧古斯丁認為,上帝本身就是一個統一整體。上帝創造了萬事萬物,同時把自身的整體和諧性質印在萬事萬物上。這樣,萬事萬物就自然而然地顯示著上帝的整體和諧。世間萬事萬物,散見於各個角落,但這並不影響它們反映上帝的特性。萬事萬物在各自運行的過程中,盡力反映上帝的整體和諧,這時候,人們就可以從雜多分裂之中見出和諧統一。

  和諧是美的,有限事物自身所展示的狀態,是最接近於上帝的整體統一。然而,與上帝的整體統一相比,有限事物所實現的和諧,是無法與之相比的。也就是說,有限美雖然美,但不是最高的美,也不是絕對的美。很明顯,他的這一觀點受到了柏拉圖的影響。

  那麼,現實世界為什麼會如此和諧、如此統一、如此有秩序呢?奧古斯丁認為,整個可見世界,是上帝按照數學的原則和方法創設出來的。由於數學遵循嚴密秩序,因而整個世界看起來如此整齊和諧,有條不紊。他說:「數學起源於1,而數字因為等同或者類似而顯得自身很美。可見,數學的美與秩序是不可分割的。」為了說明這一點,他還舉出了實際的例子。比如,動物四肢的平衡,人體上下的勻稱,以及土水風火的體積變化和運動,都是由數在背後掌控著。可見,美的最基本單位就是數,因為數本身就是整體統一的。

  奧古斯丁這種從數量關係中找尋美的定義的思路,既繼承了畢達哥拉斯學派的美學思想,又啟發了後來的達·文西以及實驗美學對於美的形式主義的探討。

  除了研究關於美的問題,奧古斯丁還提出了關於丑的問題。在奧古斯丁看來,美是有絕對美存在的,但是丑卻沒有絕對丑。丑,都只是相對的。在統一整體中看,個別即便是丑的東西,也會因為自身反襯的作用,而顯示出整體的美。換句話說,丑不是有害的,而是形成美的一種因素。但是,如果僅僅從丑的局部看,那麼就始終看不出美,而只能看出醜。這裡,丑作為整體美的一部分,雖然是美的對立面,但是只要立足於更為廣大的整體,就會被克服並被納入到整體統一之中。很明顯,奧古斯丁解釋這一原理的時候,流露出了簡單的樸素辯證思想。

  基督教在羅馬是如何興起的

  

  基督教與羅馬帝國的關係一開始並不融洽。基督教崇尚安貧和仁愛,與羅馬奢靡、尚武的風氣格格不入。基督徒只信仰唯一的神,不願與羅馬眾神並列。羅馬的統治者認為基督徒不服統治,一直進行打壓。在暴君尼祿統治期間,就發生了一次大屠殺,使徒彼得和保羅被處死。後又有幾位皇帝對基督徒進行迫害,羅馬人甚至把自然災難、蠻族入侵等危機都歸罪於基督徒。

  耶穌的十二門徒大多以身殉教,但基督教已經在羅馬文明中紮下根來。基督教教義中排斥財富、宣揚社會平等的觀念,使羅馬底層的許多民眾加入其中。他們放棄了私有財產,結成了財產共有的公社。這些公社在底層實踐著民主的理念,推選長老和執事進行管理。

  到了3世紀,情況就不同了。羅馬帝國的統治出現了危機,國家陷入一片混亂。在這場危機中失去財產的農民和手工業者越來越多,他們成為教徒的主體。隨著基督教的發展,許多羅馬的中層人士也開始加入進來。連綿的戰火和動盪的社會,加深了他們對現實的悲觀,促使他們嚮往「天國」的美好。而此時的基督教組織也從早期的公社發展成規模更大的教會。教會遍布羅馬帝國境內的各大城市,基督徒已經占到帝國總人口的約5%,基督教於是成為不可忽視的力量,並影響了後期的羅馬文明。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