輝煌的元雜劇
2024-10-04 04:58:29
作者: 小書蟲讀經典工作室 編著
我國第一個戲劇黃金時代是元代,元代的主要戲劇形式是雜劇,又稱「北曲雜劇」。它是在我國北方醞釀而成的,吸收了北方民間的各種演唱藝術的精髓,特別受到大曲和諸宮調的影響。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𝚋𝚊𝚗𝚡𝚒𝚊𝚋𝚊.𝚌𝚘𝚖
大曲的表演形式,通常是一人獨舞或兩人對舞,舞者揚手踏足,四肢迴旋,稱為「舞旋」。宋代的大曲表演加入了簡單的主題故事,類似一種簡單的舞劇。到了元代時,這種大曲表演以及說唱、滑稽小戲被運用到元雜劇中,成為折與折之間的過渡,或者被運用為戲中戲,又或者用來作為一折戲中間劇情緊張時的調節。
和南曲戲文一樣,元雜劇受到諸宮調之類說唱藝術的影響。它繼承了諸宮調以長篇幅、唱白相間的方式,用不同宮調的多個套曲講述一個完整故事的這種表演模式。元雜劇劇本通常包含四折四個套曲,劇本的唱詞分別運用四個不同的韻腳。聲韻變化使得戲劇的語言呈現變化起伏的特點,更能加強表演的戲劇化效果。
除了形成四折四套曲的典型結構模式,元雜劇每個劇目都會有一個楔子,通常是加在第一折之前。楔子作為開場或序幕,猶如宋雜劇中的第一段「艷段」,用來介紹故事背景或主要人物關係。此外,四套曲的每組套曲都有相對常用的曲子作為引子,且每個套曲都有尾聲,稱為「煞尾」或「收煞」。
元雜劇有嚴格的角色制,相比於南戲,它的分類更為多樣且細化。最為不同的是,它不是以生作為主角,而是以正末或正旦作為中心角色。正末為末行中的第一重要角色,其次有小末、沖末、副末等。正旦為旦行中的第一位,其次有外旦、小旦、大旦、老旦、搽旦。行當的細分化意味著表演更加專業化,也意味著表演的藝術水平更勝一籌。
從元雜劇中種種表演藝術的提升來看,元雜劇的水平超越了唐代的優戲及宋代的雜劇和南曲戲文。元代雜劇的劇目創作數量,也可以反映元雜劇的繁盛。據元人鍾嗣成的《錄鬼簿》記載,元曲作家有152人,可知姓名的有80多人,作品將近500種。從現在發現的一些元代戲台、壁畫古蹟來看,我們仍然可以大致窺見當時雜劇的興盛。
元雜劇劇本作者大多來自社會底層,即便是當官的,也多是「門第卑微,職位不振」之類。這些人才華橫溢,有的無法從政,有的不願從政,常與社會地位低下的藝人為伍。他們將自己的所見所聞訴諸文字,通過劇本反映社會的方方面面,由此導致了戲劇藝術的繁盛。
元雜劇作家,最具代表性的有關漢卿、鄭光祖、白樸、馬致遠四人,簡稱「關、鄭、白、馬」。關漢卿是元代最著名的雜劇作家,他一生創作了60多種雜劇,為後世提供了大量雜劇的格式規範和樣本。鄭光祖作有雜劇18種,現存8種,其代表作品為《倩女離魂》《醉思鄉王粲登樓》《周亞夫細柳營》《虎牢關三英戰呂布》等。白樸,字仁甫,號蘭谷先生,其祖籍是在今山西河曲附近。白樸創作雜劇16種,今存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牆頭馬上》《董秀英花月東牆記》3種。前者講述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愛情悲劇,著重突出唐明皇失去江山後的心境,寫得悲哀淒婉。雖然該劇劇本內容已經遺失,卻在後世舞台上產生了影響。《牆頭馬上》描寫一個「志量過人」的女性李千金衝破封建束縛,主動選擇自己的愛情的故事。全劇跌宕起伏,感情熱烈奔放,具有極強的藝術生命力。這兩部劇都對後代戲曲中愛情故事的刻畫具有深遠的影響,其中《牆頭馬上》又是與王實甫的《西廂記》、關漢卿的《拜月亭》及鄭光祖的《倩女離魂》並列的元四大愛情劇之一。馬致遠作有雜劇15種,今存7種,包括《漢宮秋》《薦福碑》《岳陽樓》《青衫淚》《陳摶高臥》《任風子》及他與人合作的《黃粱夢》。其中,以《漢宮秋》最著名。
除了上述提到的四位,王實甫也是元代不可忽視的一位雜劇作家。他創作有雜劇14種,今存有3種,以《西廂記》為代表。這部戲劇不僅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佳作,也是戲曲史上不可多得的優秀作品之一。它自創作成型以來不斷被搬上舞台,乃至走向世界,足見王實甫的藝術實力。
元雜劇作家以他們文人兼藝人的身份創作出的作品,題材廣泛,時人分為12類,分別是有關神仙道化、隱居故事、做官故事、忠臣烈士、孝義廉節、痛斥奸惡無恥、逐臣孤子、綠林好漢、風月雪月的愛情、悲歡離合的故事,以及以花旦為主的雜劇、神佛雜劇等。創作中,作家們通常交錯使用韻文與散文形式,以使得舞台的表演呈現出韻文與音樂、故事完美融合的長篇敘事體效果。
瓦舍勾欄作家王實甫
王實甫的生卒年月不詳,不過大概與關漢卿同時代,或者稍晚於關漢卿。明初文人賈仲明曾寫過一首哀悼王實甫的曲:「風月營,密匝匝,列旌旗。鶯花寨,明飈飈,排劍戟。翠紅鄉,雄糾糾,施謀智。作詞章,風韻美,士林中,等輩伏低。新雜劇、舊傳奇,《西廂記》,天下奪魁。」其中,風月營、鶯花寨、翠紅鄉,都是當時妓女們和雜劇藝人聚集的地方。由此可見,王實甫經常出入歌場戲院,是一位活躍於瓦舍勾欄的雜劇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