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讚嘆《琵琶記》
2024-10-04 04:58:26
作者: 小書蟲讀經典工作室 編著
元代戲文中,除了「四大南戲」,《琵琶記》是更重要的代表作品。它是元代戲文最高成就的代表,也是宋元期間所有戲文中最著名且最優秀的南戲,被列入「中國古代十大悲劇」行列。雖然它出現的時間比《張協狀元》晚,但因為是戲文的集大成之作,所以被後人譽為「傳奇之祖」。
《琵琶記》的作者是元末文人,名叫高明,字則誠,號菜根道人。高明創作《琵琶記》,有環境影響的原因,也是他自身的愛好所驅使。高明的家鄉浙江瑞安屬於古永嘉郡,永嘉是南戲的發源地,《趙貞女》《王煥》《王魁》等戲文就是高明的同鄉前輩所著。後來他做官不順,又因元末戰亂不斷,便避居寧波櫟社鎮,平時創作詞曲自娛。《琵琶記》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創作而成的。
《琵琶記》根據《趙貞女》的故事改編,不過對原作男主角蔡中郎做了相反的刻畫,將他塑造成一個有情有義、盡忠盡孝的人。戲文的故事梗概是:陳留郡的窮書生蔡伯喈雖然才高八斗,卻是個不追慕名利、甘於清貧的孝子。與新妻趙五娘成婚兩個月後,他在父親的逼迫下,不得不赴京趕考。蔡伯喈考中狀元,被皇帝封為議郎,且被丞相相中。牛丞相要招他做女婿,他婉言拒絕,甚至表明願辭官回家,侍奉雙親。朝廷沒有準許蔡伯喈的請求,蔡伯喈只好入贅相府,並在京城做了官。蔡伯喈一去不回,其妻趙五娘在家挑起養家重擔。不久,陳留發生災荒,蔡家衣食漸難維持。災荒持續幾年,趙五娘傾盡全力,侍奉蔡伯喈雙親。她自己吃糟糠,卻將乞討得來的食物給公婆,然而,公婆還是相繼餓死了。趙五娘埋葬公婆後,背著二老遺像,入京尋夫。她一路彈奏琵琶,賣唱為生,幾經波折,終見蔡伯喈。牛丞相被趙五娘感動,成全了她與蔡伯喈的婚姻,甘願讓自己的女兒居妾位。蔡伯喈痛恨自己的不孝,請求辭官回鄉,守墓悔罪。牛丞相答應了他,並讓女兒跟著蔡伯喈和趙五娘回去守孝。行孝三年期滿後,皇帝下旨嘉獎蔡伯喈,全劇在蔡氏滿門受封的場景中結束。
《琵琶記》是文人作品,因此刻畫人物更具有藝術感染力,這從戲文的劇情結構上可以看出。作者高明通過設定一系列曲折的情節,並按照人物性格和生活邏輯,打造了一個個典型生動的故事場景。比如,為了突出表現趙五娘的無私孝道,他安排了趙五娘吃糟糠的這場戲。在這場戲中,趙五娘的婆婆因為無菜下飯,懷疑媳婦藏起來好吃的。等發現真相後,她悔恨不已,羞愧萬分。這種形成強烈對比的劇情衝突,在劇中有多處表現,比如蔡伯喈命運的轉變、牛丞相前後態度的轉變。其中,最為成功的劇情對比,是蔡伯喈享受榮華富貴與趙五娘及其公婆饑寒交迫的現狀形成的對比。表演時,這兩種景象穿插出現,使得觀眾在心理感受上形成巨大反差,無形中迫使他們以強烈的感情投入戲中。這種冷熱交替的表演方式,是戲劇舞台藝術成熟的表現。
《琵琶記》不僅通過具有衝突的劇情展示人物性格,還通過生動的歌曲語言來塑造人物,並製造出讓人感受真切的戲劇氛圍。趙五娘吃糟糠的這場戲語言質樸、感情濃烈,唱腔不僅道出了趙五娘的困境,還以極富哲理性的愛情怨言,將她內心的種種感情抒發得酣暢淋漓。
糠和米,本是兩倚依,誰人簸揚你作兩處飛?一賤與一貴,好似奴家共夫婿,終無見期。(白)丈夫,你便是米麼,(唱)米在他方沒尋處。(白)奴便是糠麼,(唱)怎的把糠救得人飢餒?好似兒夫出去,怎的教奴,供給得公婆甘旨?(《前腔》)
高明在創作《琵琶記》劇本時,既對情節進行了巧妙的構思,也將早期南戲的音樂風格做了改善,他注重音樂的完整性,其戲文的聲韻格律基本統一,是宋元期間所有南戲劇目中音樂成就最高的作品。
《琵琶記》與很多宋元南戲以批判性和悲劇性為傾向不同,高明的創作態度,是「不關風化體,縱好也枉然」,有意識地通過這部戲來提倡封建倫理道德,讓民眾受到道德感化。也許正是因為這種樸實的「劇以載道」的創作宗旨,這部戲受到了當時上至統治階級下至平民百姓的追捧。明初,明太祖朱元璋看了這部戲後評價說:「五經、四書,布、帛、菽、粟也,家家皆有;高明《琵琶記》,如山珍海味,富貴家不可無。」朱元璋對這部戲的倡導,自然是因為該戲主張的封建倫理符合明王朝的統治思想,但從另一方面來說,這也反映了這部戲的價值。
本章節來源於𝚋𝚊𝚗𝚡𝚒𝚊𝚋𝚊.𝚌𝚘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