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給孩子的中國文學史> 魯迅,喚醒中國的文壇鬥士

魯迅,喚醒中國的文壇鬥士

2024-10-04 04:57:06 作者: 小書蟲讀經典工作室 編著

  魯迅是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者和開拓者。魯迅,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魯迅是他的筆名。

  魯迅青年時代曾到日本學醫,後來棄醫從文,回國從事文學創作。因為在他看來,醫術只能醫治人的身體,文學卻可以醫治人的精神,而只有國民精神面貌得到徹底改觀,才能進一步改造中國。

  魯迅一生創作了大量文學作品,包括小說、雜文、散文、詩歌等。在小說創作方面,魯迅被譽為「中國現代小說之父」,他大大拓展了小說的藝術形式。比如首創了日記體,引入了多種敘事方式,其中既有第一人稱敘事,又有第三人稱敘事,前者重視抒情,後者重視客觀描寫;融入了多種藝術創作手法,如現實主義、象徵主義、浪漫主義等,為之後的小說創作開闢了全新的道路;他將對人物的塑造推到了第一位,從而改變了中國以往的小說以情節為主的特色,塑造出阿Q、孔乙己、祥林嫂等一大批豐滿的藝術形象。

  魯迅的小說都是中短篇小說,收錄在《吶喊》《彷徨》《故事新編》三部小說集中,其中的名篇有《狂人日記》《阿Q正傳》等。

  《狂人日記》創作於1918年4月,是魯迅第一篇白話小說,也是中國第一篇現代白話小說,中國新文學的奠基之作。在主人公「狂人」看來,所有人都在謀劃著名害他、吃他,他是真「狂人」無疑。可偏偏就是這個「狂人」,擁有大多數正常人都沒有的清醒認知,竟追本溯源,找到了害自己、吃自己的罪魁禍首——封建禮教。而魯迅塑造這個「狂人」的真正目的,就是要揭示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現實主義和象徵主義手法,是《狂人日記》「寓熱於冷」的獨特創作風格。另外,這篇小說的格式也非常特別,採用了前所未有的「日記體」,通篇以第一人稱展現主人公的內心獨白,其中運用了大量白描手法,以十分簡潔的語言達到了十分生動的效果。

  《阿Q正傳》是魯迅唯一一部中篇小說,以章回體形式寫成。魯迅在談及《阿Q正傳》創作原因時曾說,自己想「寫出一個現代的我們國人的魂靈來」。小說主角阿Q正是清末民初中國人的典型代表,囊括了當時幾億中國百姓的劣根性。阿Q的性格核心是「精神勝利法」,表現為粉飾自己的失敗和被奴役的命運,甚至於完全否認,或是自輕自賤,心甘情願接受這樣的命運,又或是欺凌更弱小的人,將自己的屈辱轉嫁旁人,若這些都不靈驗,便用幻想出來的「勝利」麻醉自己。借這篇小說,魯迅發出了痛苦的吶喊,希望能喚醒民眾,改善他們的命運,拯救他們的病態和愚昧。

  《阿Q正傳》有著相當高的藝術價值,它採用了傳記式結構,將人物性格的各個方面及人物命運的曲折複雜全面展現出來,塑造出一個極為豐滿、極具代表性的文學形象。小說情節悲喜交加,明明是一部沉痛至極的悲劇,卻運用了誇張、諷刺、反語等多種藝術表現手法,行文亦莊亦諧,處處引人發笑,將沉重的哀痛都隱藏在了笑聲背後,更能引起讀者深思。

  除《狂人日記》和《阿Q正傳》外,魯迅的小說名篇還有揭露舊中國底層知識分子的悲慘命運、諷刺世態炎涼的《孔乙己》,感嘆群眾愚昧、革命者悲哀的《藥》,揭露封建禮教殘酷壓迫女性的《祝福》,以及他唯一一部以戀愛婚姻為題材的小說《傷逝》等,每一篇都擁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和社會價值。

  除小說外,魯迅一生還創作了大量雜文,他後期的文學創作多以雜文為主。什麼是雜文呢?雜文就是直接、迅速反映社會事件或社會傾向的文藝性論文,內容廣泛,形式多樣,各類涉及社會生活、文化動態和政治事件的雜感、雜談、隨筆等都可歸於雜文之列。魯迅認為,雜文是「匕首」,是「投槍」,能「對於有害的事物,立刻給以反響或抗爭」,因此他一直將雜文當作戰鬥的武器,創作了《墳》《熱風》等16本雜文集。

  魯迅的雜文創作有鮮明的特色,總體而言就是實現了兩個統一: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𝘣𝘢𝘯𝘹𝘪𝘢𝘣𝘢.𝘤𝘰𝘮

  一是思想性和形象性的統一。魯迅的雜文多涉及對中國社會和文化的批判,思想性相當深刻,但在表達時卻十分生動、形象,往往以常見的社會現象為切入點,在描繪人物的言行、心理活動時,非常直接、準確刻畫人物入木三分,並廣泛採用象徵、比喻、漫畫等手法,活潑生動,通俗易懂,令人難忘。

  二是戰鬥性和藝術性的統一。雜文作為魯迅最有力的武器,曾被郁達夫評價為「能以寸鐵殺人,一刀見血」,可見其戰鬥力有多強,但魯迅生活的社會環境又逼迫他很多時候只能藉助各類藝術手法,曲折而巧妙地表達自己的意思,比如加入大量轉折、引用、反語。在這一過程中,魯迅獨有的雜文風格逐漸成型:既深刻潑辣,又含蓄雋永,深藏不露。

  以魯迅的雜文代表作《拿來主義》為例,這篇雜文創作於1934年,當時中國正遭受帝國主義的侵略,它們除了踐踏中國主權,大肆掠奪中國資源,還不斷對中國展開經濟、文化侵略。對於這些外來事物,當時社會上存在兩種錯誤傾向:「全盤肯定」和「全盤否定」。而對於本國文化遺產,社會上同樣存在這兩種傾向。魯迅針對這一現象寫了《拿來主義》,指明中國人應該怎樣正確對待外來事物和本國文化遺產,並且獨創了「拿來主義」這個詞彙。

  《拿來主義》充分體現了魯迅雜文的特點,文中涉及非常深刻的社會問題,卻以一個窮青年得到一座大宅子做比喻,以窮青年對宅子內各類東西的占有、挑選,比喻整個社會對外來事物和國內文化遺產的態度,深入淺出,生動具體,通俗易懂。

  此外,魯迅的雜文代表作還有哀悼為中國而死的學生運動領袖劉和珍的《紀念劉和珍君》,紀念「左聯」五烈士、控訴反動派屠殺人民罪行的《為了忘卻的紀念》等。後者創作於白色恐怖時期,為了讓文章得以發表,魯迅不得不採用含蓄、曲折的藝術表現手法,但全文雖委婉、含蓄,卻毫不晦澀,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魯迅的文學創作還涉及散文、詩歌等方面,著有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散文詩集《野草》。

  幹不了

  1915年,中國開始了以「德先生」(民主)和「賽先生」(科學)為口號的新文化運動。「新文化運動」的發起人之一陳獨秀提出中國要進行文學革命,即推翻舊文學,建設國民的、寫實的、社會的新文學,而另一位作家周作人更是提出了「平民文學」的口號。文學平民化,第一步就是變文言文為白話文。於是,一場轟轟烈烈的白話文運動就此展開。在這場運動中,胡適是最賣力的。雖然在他之前也有人寫白話文,但他卻是第一個在理論和實踐上全力倡導白話文的人。他在《新青年》上發表了一篇《文學改良芻議》,提出文學改良的「八不主義」,即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講究語法,不無病呻吟,去除老調和套話,不用典故,不作對仗,不避俗詞俗語。

  在課堂上,為了讓學生體會白話文與文言文孰優孰劣,胡適曾問了學生這樣一個問題:「為了縮短發電報的字數,如何用最簡短的話拒絕一個你不想做的差事?」同學們都擬好了各自的電報,胡適從中挑選了一份最簡短的文言文電報:才疏學淺,恐難勝任,恕不從命。念完後,他僅用白話文說了三個字:「幹不了。」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