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首倡德、智、美並重的教育家
2024-10-04 04:54:03
作者: 小書蟲讀經典工作室 編著
蔡元培,今浙江紹興人,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中國現代著名的學者。他曾到德國留學,辛亥革命爆發後回國,擔任「中華民國」的教育總長。他主張採用西方教育制度,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確立起我國資產階級民主教育體制。後來任北京大學校長,也進行了一系列革新。
蔡元培對美學情有獨鍾,作為教育學家,他將美與教育聯繫在一起,提出了美育的思想。
蔡元培受德國哲學家、美學家康德美學思想的影響,認識到美具有普遍性這一特點。他在論文中將美與食物、衣服作比較,指出食物、衣服一個人吃穿之後,另外一個人就不能同時使用。但是美與之不同,美是可以很多人共同觀賞的。美的普遍性就使美不具有人與人之間的利害關係。因此,美感不會讓人產生利害得失的計較。藝術終究是屬於觀念的層面,與現實不同。在現實中,人們會為生計打算,這時柴米油鹽、衣食住行就是實實在在的東西,包含著現實的、功利的色彩,但是當這些事物進入詩歌等文學作品中時,就會只是一種符號,無關人們的實際需要,就具有了美感。因此,美在人的精神世界中是十分重要的。
蔡元培十分重視美育,是中國近代最早從德育、智育和美育的關係來分析美育重要性的人。他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意志,但是人處在複雜的社會關係中,自己的行為關係到他人,也關係到整個社會。而教育就是使人有恰當的行為,使人與人之間能夠和諧相處,使社會充滿秩序。在德育、智育和美育當中,德育是中心。對人進行道德的教育以使人在做每件事之前,思考自己的行為會產生什麼後果,給他人和社會帶來什麼影響,這方面也有賴於智育的幫助。對人進行道德教育還可以使人具有某種觀念信仰,例如,遇到正義的事情能夠奉獻自己的熱情和力量,具有愛國主義思想等,而在這方面,則有賴於美育的幫助。由此可見,美育有助於德育。
另外,美育也有助於人格的完善。生活中充滿美,這些美的景色和事物能夠給人心靈的慰藉,讓人情感更豐富。用審美的心態來生活,人們就會更容易體會到生活的樂趣。而且,審美對人的性格塑造也有影響,例如,人們觀賞小橋流水等優美的景色時,就會使自己安靜、平和,漸漸形成一種淡然的個性。但人們欣賞名山大川這樣壯美的景象時,往往會感到激動、振奮,有助於培養勇往直前的大無畏精神。美育在這一方面也顯示了它的重要作用。
關於美育的作用,蔡元培還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觀點。在西方社會,宗教有很大的勢力和作用,尤其在早期,宗教承擔了對世界進行解釋、司法審判、道德培養和心理安慰等功能,影響著人們的思想,當然就包括對美的評判。但是,隨著科學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人們思想的獨立,科學、司法、道德等都逐漸從宗教中脫離出來。蔡元培認為,對於美的教育,不僅應該從宗教中脫離出來,而且應該以美育來代替宗教。因為,宗教是對某一特定思想的信仰,實際上對人的思想具有束縛作用,而且往往排斥其他宗教的思想,具有局限性。一般情況下,宗教的教義不會改變,因此,宗教思想往往是保守的,無法跟上社會發展的步伐。美育則不同,美,尤其是自然美,對每個人來說,是開放的、自由的,不會束縛人的思想。而且美是進步的,自然美時刻在變化,藝術美也常常會隨著自然和社會的發展變化而變化,由此可知,美育相對於宗教來說,更具有先進性。宗教通過某些教義能夠教育人寬容、善良,化解社會矛盾,但是一些宗教在遇到與自己信仰不同的其他宗教時,也會顯現出其狹隘性,歷史上出現過無數次宗教間的戰爭。因此,宗教有時不僅不能化解人的矛盾,反而還會製造出矛盾來。與宗教不同,美對人的教育往往是無害的、深刻的。
蔡元培雖然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這一口號,但是並沒有進行深入的論述,也沒有付諸實踐。但是,這種對美育的重視仍然具有進步的意義,值得後人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