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給孩子的中國美學史> 燈火闌珊「三境界」

燈火闌珊「三境界」

2024-10-04 04:53:57 作者: 小書蟲讀經典工作室 編著

  王國維,字靜安,晚號觀堂,浙江海寧人,我國近代著名學者,對文學、美學、史學、哲學、古文學、考古學等各方面都有研究。王國維的美學著作很多,其中《人間詞話》、《宋元戲曲考》、《紅樓夢評論》影響最大。

  請記住𝖻𝖺𝗇𝗑𝗂𝖺𝖻𝖺.𝖼𝗈𝗆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在美學領域,王國維的「境界說」很重要,也很著名,很多人以為「境界」或「意境」的範疇是王國維首先提出來的,其實這是錯誤的。意境說作為一種理論,在唐代就已開始形成,到了清代,「意境」和「境界」就已經被人們普遍使用了,而且它們常常是作為同義詞來使用。

  在王國維那裡,他談到藝術作品的時候,是把兩個詞作為同義詞來用的,但是也有細微的差別,它們所強調的含義不同,所應用的範圍也不同,「意境」只用於藝術作品中,「境界」的範圍較大,不僅可以用於藝術作品,也可以指客觀世界中作家所描寫的對象及人心中的審美對象。雖然它們之間具有細微差別,但是,它們的含義是基本相同的。

  首先,它們所指的都是情與景的統一,這是王國維對「境界」或「意境」最基本的規定。表達情感時要將情賦予合適的景中,描寫景物時,也要包含一定的情感,情景交融,才能使景物具有生命,情感也能更好地表達。

  其次,「境界」和「意境」要求藝術作品具有真實性。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

  最後,王國維指出,「境界」與「意境」還要求藝術作品中的語言能夠引起鮮明生動的形象感。有意境的作品,語言要真實、明白、樸素,能把作家頭腦中的意象、情節準確、充分地表達出來,使讀者讀到這些文字時,頭腦中能形成生動的意象。

  這三層意思是王國維對「境界」和「意境」的強調,但無論是「境界」還是「意境」,都包含著一個「境」字。中國古典美學中有「境生於象外」的說法,也就是說,「境」的形成是超出藝術作品中的意象的,是虛與實的統一。而王國維所強調的情景統一、真實性和語言的形象性,都沒有涉及「境」的特點。由此,可以看出,王國維的境界說,並不屬於中國古典美學意境說的範圍,它更傾向於是對意象的解釋。

  需要注意的是,人們使用境界時,並不都是作為美學範疇來使用的,王國維在他的論著中對「境界」一詞的使用也是這樣,他有時並不指審美的境界。例如王國維最為著名的「三境界說」就不是指審美的境界。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這三種境界是就讀書、事業和修養等階段而言的,第一境界詩句出自北宋詞人晏殊的《蝶戀花》,寫女主人公的相思之情,這種站在樓閣上望眼欲穿的情景,被王國維借用,指方向與目標。第二境界詩句出自北宋詞人柳永的《蝶戀花》,是寫一個男子對一個女子的思慕。這句話是全詞的最後兩句,表達了為了意中人消瘦、憔悴也不會後悔的感情。王國維藉此用來比喻追求目標過程中的辛勤與努力。第三境界詩句出自南宋詞人辛棄疾《青玉案》,大意為在眾多的人中尋找他,找了很久也沒有找到,偶然間一回頭,卻發現他就在燈火闌珊的地方。王國維用這句話來表現達到目標之後的豁然開朗。這「三境界」現在多被用來指讀書時,在不同階段所達到的境界。

  忠於清室的王國維

  王國維處在清末動盪的歷史時期,他的政治思想比較保守,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他還希望清王朝能夠復辟。王國維的政治態度和人生經歷也影響到了他的整個人生觀,他認為人生就是謬誤,充滿苦痛。可以看出,他的人生觀籠罩著濃厚的悲觀主義色彩。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