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給孩子的中國美學史> 啟蒙近代中國的「梁氏美育觀」

啟蒙近代中國的「梁氏美育觀」

2024-10-04 04:53:54 作者: 小書蟲讀經典工作室 編著

  梁啓超是中國近代美學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也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資產階級改良活動家,是近代中國的思想啟蒙者。他號飲冰子,其著作合編為《飲冰室合集》,其中涉及美學的內容很多。

  梁啓超十分看重美,並在社會生活中將審美提到了很高的地位,認為美是生活中最重要的因素。他指出,「趣味」是人生活的原動力,有了趣味,人才能生活得好,喪失了趣味,人就成了行屍走肉,毫無生氣可言。而美能夠帶給人以趣味,因此美在生活中至關重要。梁啓超指出,對美的事物的感受和喜愛是一種本能,但是某些因素,使人的感覺器官不會用或不常用,時間長了就會麻木,漸漸喪失了這種審美能力,這樣就會導致越來越缺乏趣味。而通過對藝術的欣賞來達到的審美趣味,可以使人對美的麻木狀態恢復過來,使人的生活變得有趣。

  藝術怎樣給人以審美趣味呢?梁啓超認為有三種途徑,對應這三種途徑,藝術作品可以分成三派。第一,梁啓超認為自然之美可以給人的心靈以撫慰,讓人感覺輕鬆。與之相對應的,梁啓超認為藝術作品中的一派為描寫自然之美。這類藝術作品就是使人在欣賞作品時感受到自然之美,從而放鬆身心,獲得審美趣味。

  第二,回味快樂或者傾訴痛苦,能讓人感覺更快樂。對於快樂而言,遇到快樂的事自然不必說,而回味快樂的事,也能再次感受到快樂;對於痛苦,自己將痛苦傾訴出來,可以減輕自己的痛苦;別人看出並說出「我」的痛苦,「我」的痛苦也會減少;「我」看出並替別人說出他的痛苦,也會減少他的痛苦。因此,文學作品中有一派就是側重表現人的心態,這在小說、戲劇中體現得尤為明顯。人們從小說或戲劇中的人物身上,體會到他們的快樂或悲傷的心情,自己的情感也會隨之波動,並在這過程中體會到快樂。

  第三,人們可以在理想和想像中獲得快樂。現實生活中的煩擾不可避免,人在同一種環境下時間長了,也會產生厭煩的情緒,但是人在肉體上又逃離不了現實的束縛,所以只能在精神上尋找自己理想的世界和生活。人在想像中體會到自由,也就體會到了快樂。因此,文學作品中有構造理想世界的一派。典型的如,詩人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作者塑造了一個沒有階級剝削、自給自足、和平恬靜的世外桃源。人們在欣賞這樣的作品時,就會體會到文章表現的美好,也就體會到了趣味。

  因為「美」是生活中最重要的因素,「美」給人帶來趣味,能夠讓人生活得更好,所以,梁啓超竭力提倡審美教育,梁啓超稱之為趣味教育或情感教育,目的是為了培養高尚的趣味,剷除低級的情趣,推動人類進步。而梁啓超認為,審美教育的最大利器是藝術。藝術,包括音樂、美術、文學等不同形式,但無論是哪種形式的藝術,都是對人情感的捕捉與表現,作者通過作品表達某種情感,觀賞者通過作品可以體會到這種情感,在這過程中,實現心靈的交流。由此,梁啓超也認為藝術家的責任很重,要提高自己的修養,創造好的藝術作品。

  

  在此基礎上,他還研究了美與真的關係,認為藝術的美與科學的真是相統一的。梁啓超指出,雖然從表面上看來藝術是情感的產物,科學是理性的產物,兩者是極不相同的,但是兩者有一個共同的因素,那就是自然。藝術的關鍵是觀察自然,科學的關鍵也是觀察自然。

  科學研究要有興趣和客觀的態度,藝術亦是如此。梁啓超指出,藝術的創造和欣賞需要有十二分的興味和純客觀的態度。「興味」就是興趣、趣味,因為藝術和科學要觀察自然,首先就是要對觀察的對象有興趣,這樣才能將全部精神集中在觀察的對象上。而客觀的態度不僅對科學研究來說很重要,而且對藝術創作來說,也是不可缺少的。藝術作品要表現某種事物,並不是憑空任意創造,而是根據對事物的觀察,在具備一定客觀性的基礎之上進行加工、創造。因此,在這個觀察的過程中,客觀的態度是必不可少的。可以看出,興趣與客觀的態度無論是對於科學還是對於藝術來講,都是十分重要的。

  同時梁啓超認為,科學的前提和根本是要有敏銳的觀察力,藝術也需要這種觀察力,例如繪畫就有助於觀察力的形成。藝術要表現美首先要表現真。雖然梁啓超認為真就是美,真才是美,這個說法本身並不準確,但是他說出了美的一個重要條件,因為只有具有真實性的東西才可能是美的。另外,重視藝術與科學之間聯繫的觀點,對我國藝術教育後來的發展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