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才」李漁和他的導演學名著
2024-10-04 04:53:30
作者: 小書蟲讀經典工作室 編著
李漁,字謫凡,明末清初著名戲劇理論家、文學家,對我國古代戲劇美學的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被西方人譽為「東方莎士比亞」。
在明清時期,戲劇已經發展到了成熟期,出現了比較系統的論述戲劇的著作,其中的代表就是李漁編寫的《閒情偶寄》。
《閒情偶寄》是我國最早的系統的戲曲論著,也堪稱是中國戲劇史乃至世界戲劇史上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導演學著作。李漁認為,既然戲劇是反映社會生活的,因此真實性是戲劇生命的所在。真實地反映社會人生的情狀、人物、情節等符合社會本身的邏輯,才會吸引觀眾、感動觀眾,引起觀眾的共鳴,影響觀眾的情緒,使觀眾根據戲劇情節的發展而哭、笑、憤怒、興奮等,這就是戲劇的美感。只有這樣才能取得好的劇場效果。
李漁主張戲劇的真實性,但並不否定戲劇的傳奇性,同時也不排斥藝術的虛構。他認為戲劇是作者的創造,表達作者的思想,發揮一定的教育作用,那麼,戲劇中的情節和人物特點就要比生活更集中,更強烈,因此就需要藝術虛構。他說戲劇都不是生活中真實的事,只是虛構一個典型的人物和事件來起到一種思想教育的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李漁雖然認為戲劇可以虛構,但是在這一點上,他將歷史劇排除在外。他認為歷史劇應該完全真實。顯然,這種看法是不符合實際的。歷史劇終究還是屬於戲劇,不是歷史教科書。歷史劇作為一種戲劇,一門藝術,是由觀眾來欣賞的,它更強調的是娛樂性,必須使廣大觀眾感到親切,易於接受,樂於觀看。因此,它也離不開虛構,離不開傳奇性。而且歷史劇是將歷史上的事演給現代人看,所以就要考慮到當代的語言和整個社會文化狀況,這也離不開虛構。
明清時期,因為資本主義的萌芽,市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相較於之前,更加追求精神娛樂,小說和戲劇隨之繁榮起來。小說和戲劇與市民階層密切聯繫,就必然要求通俗易懂,明清的小說美學家和戲劇美學家都十分強調小說的通俗化要求,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李漁。
李漁對於戲劇通俗化的主張與前人的觀點有一些不同。他提出了戲劇「貴淺不貴深」的主張,這一主張是對通俗的完全肯定,比較直接、徹底。李漁將戲劇與文章作比較,認為文章是讀書人作來給讀書人看的,因此,可以說艱深的道理,講究辭藻、藝術手法等。戲劇則不同,戲劇的觀眾則不僅僅包括讀書人,還包括沒有讀過書的家庭婦女、老人、小孩等,這就要求戲劇要通俗、淺顯易懂。藝術創造必須適應欣賞者的特點和要求,才能使欣賞者產生美感,有一些戲劇中的詞句很美,但是觀眾聽不懂,因此也不能產生美感。
基於對戲劇通俗化的要求,李漁提出了兩點主張。在劇本創作上,李漁主張要少用方言。方言是只在一定範圍使用的語言,只有這個範圍的人或者學習過這一方言的人才能聽懂。因此,用方言創作的戲劇就不容易被理解,不利於廣大群眾對於戲劇的欣賞。
在舞台演出方面,李漁主張演出時要儘量採用現代劇本,他認為這是選劇本的第一原則。首先戲劇是演給現代人看的,現代人對它所處的時代的社會生活比較了解,現代劇本更能受到觀眾的理解和欣賞。而且,大多數人總是對現代的藝術作品比較感興趣,因此要儘量採用現代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