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實生,意象美

2024-10-04 04:52:13 作者: 小書蟲讀經典工作室 編著

  意象是中國美學的基本範疇。通俗來說,意象就是藝術家在進行寫詩、繪畫等藝術創作時,根據外界的事物形象和環境,結合自己所要表達的心境和意志,創造出來的作品中的形象。它是一種根據客觀事物,但又經過藝術家加工而創造出來的藝術形象。

  在唐代,「意象」已廣泛用於文論、詩論、畫論中。唐代詩僧皎然在《詩式》中談「比」「興」時涉及了意與象的關係。他認為選取物象就是「比」,選取意義就是「興」。而且意義是物象中所蘊含和表現出來的意義,也就是包含在「象」之中的「意」。「象」是顯現在外面的具體物象,「意」則是隱含在「象」之中的抽象意蘊。因此,「象」是實實在在的、具體可見的。「意」是虛的,是精神性的,是用心去體會所感知的。「意」有一個特點,即是多重性。以詩來看,詩句往往在有限的形象中包含著多重意蘊,雖然詩句中的「象」是固定的,但是不同經歷和心境的人對同一句詩的理解就會產生不同,這使審美效果更耐人尋味。對於相同的「象」人們可以產生多種理解,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象」是具有一種模糊性的。

  詩中的「意」,不僅包含道理,還包含情感,而且道理往往蘊含在情感中。詩中對物象的描寫也往往表現為對景象、景色的描繪,因此,「意象」包含著情感與景象的統一。「意」是蘊含在「象」中的,同樣,情感也通常蘊含在對景象的描寫之中。「意」與情感是靈魂,有了「意」與情感,藝術作品就會有生氣。沒有「意」與情感,即使「象」塑造得再好,也沒有靈氣,不容易感染人。

  按照老子的道家哲學,自然的本體與生命是「道」,是「氣」,也就是說,「同自然之妙有」就是要讓藝術作品的「意象」來表現生命的「道」和「氣」。這在唐代興起的水墨畫中有所表現。

  唐代山水畫的一個重要發展就是以水墨代替青綠等顏色來給畫面著色,水墨山水畫興起。唐代一些畫家認為「道」是最樸素的,蘊含著並產生自然界的五種顏色。自然萬物的五種色彩,並不是依靠色彩來染色,而是依靠樸素的「道」。水墨的顏色正和「道」一樣樸素,它最接近造化自然的本性,因此是最「自然」的顏色。從水墨山水畫的興起可以看出,人們偏愛使用水墨,正是對「同自然之妙有」這一性質的追求,正是意象所具有的性質。

  「道」和「氣」不僅在於實,還在於「虛」。因此,想要達到「同自然之妙有」,就不僅要重視「實」,還要重視對「虛」的表現,也就是要注意表現在有限的「象」之外的意蘊。

  南宋畫家馬遠根據《江雪》中「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的意象作了《寒江獨釣圖》,這幅畫只畫了一葉扁舟,舟上有一位老翁在俯身垂釣,在船旁邊用淡墨寥寥數筆勾畫出水紋,四周都是空白。這些空白就是「虛」,雖然是空白,但是通過這些空白,可以感受到無邊的江水和一種空曠、寂靜及蕭條、淡泊之情,這正是虛與實相結合所創造出來的意境。

  總的來看,意象主要是通過塑造「象」來表達「意」,「象」中蘊含著體現宇宙本體與生命本源的「道」和「氣」,具有同自然一樣的性質,因而就會有一種「大境界」,充滿無限的意蘊與美感。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