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詩風變,子昂貢獻多
2024-10-04 04:52:05
作者: 小書蟲讀經典工作室 編著
在唐朝以前,尤其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齊梁年間,文學中形成了一種追求辭藻、聲韻、格律等形式技巧,而內容貧乏、脫離現實的傾向。唐代建立以後,政治穩定、經濟發展,為了歌功頌德、粉飾太平,文學上的浮艷詩風更加盛行。陳子昂作為一名初唐詩人,反對這樣的詩風,主張對詩文進行革新。
陳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屬四川)人。除了詩歌,陳子昂對後世的影響還在於他提出的詩文革新的主張,這一主張是針對南朝齊梁間形成的浮艷詩風的。齊梁間詩以「永明體」為代表,這種詩體要求嚴格按照「四聲八病」的標準來寫詩,強調聲韻、格律。從詩歌本身的特點和發展情況來看,要求聲韻與格律是無可厚非的,也是應該的,但是這有一個前提,就是詩歌的形式與內容應該是統一的,不能只為了追求完美的形式,而不顧內容的表達。齊梁間的詩人多為宮廷、貴族寫詩,所作的詩多為阿諛奉承之詞,甚至耽於艷情描寫,題材狹隘、內容空洞。
與此不同,在魏晉,尤其是建安時期,由曹操、曹丕、曹植及「建安七子」為代表的詩人,他們作詩從實際出發,或是反映社會生活,或是表達政治理想,或是抒發真情實感,詩文俊朗剛健,多具有慷慨悲壯的陽剛之氣,被譽為「建安風骨」。
本書首發ʙᴀɴxɪᴀʙᴀ.ᴄᴏᴍ,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陳子昂由對齊梁浮靡詩風的批判,進而提出詩歌革新的主張,要求詩歌要有「興寄」和「風骨」,「風骨」就是指「建安風骨」,「興寄」則是來自《詩經》。
「興寄」中的「興」是《詩經》中的一種藝術手法,指的是通過對另外一種事物的敘述來引出本來所要描寫的事物。引申來看,寫事物要有所寄託。讀詩也應該注意詩的象徵或隱喻的意義。而且詩應該反映現實生活,對生活或政治上的不合理的事也應該加以暴露,起到諷諫的作用。
對於《詩經》,陳子昂不僅要求人們要學習其「興寄」的手法,還要學習其「風雅」的內容。「風」和「雅」都是對社會生活的一種反映。陳子昂要求學習《詩經》中的「風雅」,其實是要求學習「風雅」所體現的反映現實、教化社會、干預政治的精神。
當然,齊梁文學也有一些清新雅逸的作品,並非一無是處,陳子昂對齊梁詩風的批評只是針對它一味追求華美的形式、內容空虛的一面。陳子昂提倡詩歌要有「興寄」和「風骨」,是要求詩歌不能一味專注形式,要有充實的內容,要能反映社會生活,對政治起到一定的干預的作用,還要有健朗的詩風。陳子昂自己也創作了許多詩歌,例如《感遇詩》三十八首,這些詩有的感慨時事、諷刺現實,有的感懷身世、抒發理想,都內容充實、質樸,風格剛健、明朗,體現了他的革新主張,標誌著初唐詩風的轉變,也對整個唐代詩歌產生了巨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