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龍點睛為「傳神」
2024-10-04 04:51:50
作者: 小書蟲讀經典工作室 編著
中國繪畫注重神韻的表現。作為「六朝四大家」之一的顧愷之,提出了「傳神寫照」的命題。
關於繪畫,曾流傳著這樣一個小故事:有一位畫家,在寺廟的牆壁上畫了四條龍,但是沒有畫眼睛,他常常說,如果畫上了眼睛,龍就會飛走了。人們都認為很荒誕,就讓畫家給其中的一條龍點上了眼睛,突然間電閃雷鳴,這條龍乘雲飛上了天。這是成語「畫龍點睛」的典故,用來比喻說話或寫作時在關鍵地方點明要旨,使內容生動傳神。這個小故事雖然是關於張僧繇的,但是與顧愷之的「傳神寫照」的主張具有極大的相似性。
顧愷之,字長康,晉陵無錫(今江蘇無錫)人。博學多才,工詩賦、書法,尤善繪畫,與曹不興、陸探微、張僧繇合稱「六朝四大家」。著名的《洛神賦圖》、《女史箴圖》就是顧愷之的作品,現存摹本分別在故宮博物院和大英博物館收藏。
據《世說新語》中記載,顧愷之畫人物畫,幾年都不點眼睛,人們問他原因,他說:「四體妍蚩,本無關妙處,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阿堵」是指眼睛,也就是說,人物畫的傳神之處主要在於眼睛,這一點與畫龍點睛的意思是相同的。
本書首發𝖻𝖺𝗇𝗑𝗂𝖺𝖻𝖺.𝖼𝗈𝗆,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由此可以看出,顧愷之認為畫人物畫想要傳神,不應該著眼於形體,而應著眼於人體的某個關鍵部位,眼睛或者某一典型特徵,只有抓住所畫之人的典型特徵,才能達到傳神目的。而四體之形對於傳神並不重要。「形」是要為表現「神」而服務的,畫家把人物形體中不具有特殊性,不能表現「神」的東西弱化,甚至淘汰,把能表現「神」的東西留下並強化,就能較為突出地表現人物的「神」。
「神」是指一個人的風神,也就是個性、氣質和生活情調。魏晉時期,人們在思想上出現了回歸老莊的傾向,崇尚自由與個性,不拘於禮法,任情放達,因此在評價某個人時,往往忽略他的外表,而注重對其內在的生活情調和個性的品評,也就是對「神」的把握。它不是指一個人的道德學問,而是指內在風韻、氣質和個性。例如「有識具」是裴叔則最重要的特點,是他獨特氣質和個性的表現,所以畫家在畫他時就應注重對這一特徵的表現。
表現一個人的「神」,除了用他本身的特徵來表現,顧愷之還提出了另一個方法,就是用周圍的環境來襯托人物的個性特點。要想表現一個人的風神、神韻,首先要能發現並準確地捕捉這一特點。對於如何做到這一點,顧愷之又提出了「遷想妙得」的命題。「遷想」就是將創作主體的情感與思想遷移到對象身上,發揮藝術想像和創造性;「妙得」即巧妙地得到了這個人的「神」,也就是發現了這個人的風姿特色。這樣就能準確地把握對象的「神」,並傳神地表現出來。
「傳神寫照」與「遷想妙得」的命題在以後的美學發展中影響很大。歷代許多文學家、藝術家都吸收並發展了這些思想,也運用這些思想來指導自己的藝術創作。
「畫聖」是誰
「畫聖」吳道子是唐代人,出身貧苦,早年遊歷四川、山東等地,習練山水畫,後在洛陽開始專心研究、繪製各種寺觀中的壁畫。當時佛教興盛,洛陽寺觀中往來的名人秀士、達官貴人很多,吳道子的才華很快就傳揚開來。於是唐玄宗招他入宮作畫,他也因此有機會隨皇帝巡遊各地,不僅可以看到各種奇觀美景,還可以看到各種繪畫藝術,技藝精進。
吳道子在洛陽期間結識了將軍裴旻,裴旻劍術號稱「天下一絕」。當時裴旻在天宮寺為自己故去的父母祈福,花重金請吳道子為自己的父母作壁畫。吳道子奉還重金,說:「我對裴將軍的劍術傾心已久,如能為我舞劍一曲,不但足為報酬,而且助我壯氣揮毫。」裴旻聽後,不僅欣然從命,而且請來當時的大書法家張旭在天宮寺的另一影壁上題字。當日,天宮寺觀者如堵,人們在看了三人的表演後譽為「天下三絕」。吳道子的藝術聲望在這一天達到了他人生的頂峰,這件事情也被當作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大盛事而千古傳頌!
吳道子以畫人物畫成就最高,據說他最著名的人物畫是《地獄變相圖》,畫中畫的是殺生者在地獄中受盡各種懲罰的情景,畫得活靈活現,以至於嚇得好多屠夫改行。吳道子卓越的繪畫成就,使他在中國古代畫壇上享有很高的地位,唐代人公認他是「國朝第一」,宋代以後他便獨擅「畫聖」之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