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無哀樂」話嵇康
2024-10-04 04:51:47
作者: 小書蟲讀經典工作室 編著
嵇康,字叔夜,魏晉時期思想家、文學家、音樂家。嵇康幼年時十分聰穎,博覽群書,學習各種技藝,成年後喜讀道家著作。他與阮籍、王戎等七人常在當時的山陽縣竹林之下喝酒、縱歌,世謂「竹林七賢」。嵇康擅長音樂,通曉音律,以彈奏《廣陵散》而聞名於世。
嵇康在其代表作《聲無哀樂論》中闡述了其著名的「聲無哀樂」命題。嵇康認為,音樂和自然的聲音一樣,原本只具有形式,有好聽和不好聽的區別,但是不具有內容,不包含哀樂的情感,因此,音樂也就不能引起人們或悲傷或快樂的感情。但是,為什麼人們聽到某種音樂或者會輕鬆愉悅,或者會悲傷哭泣?嵇康認為,人們的這種情感不是音樂帶來的,而是由社會人事的影響而產生的,這種情感藏在人們心中——人們在聽到音樂時,觸動了這種感情,於是就產生了哀樂之情。音樂在這一過程中只是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其本身卻不能產生哀樂的情感。因此,音樂不具有情感的內容,它的本質在於形式美。
以這一觀點為基礎,嵇康自然認為音樂不能反映社會生活的變化,更不能移風易俗,不同意「治世之音安以樂,亡國之音哀以思」的觀點。
請記住𝗯𝗮𝗻𝘅𝗶𝗮𝗯𝗮.𝗰𝗼𝗺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嵇康對音樂的觀點是否完全正確呢?人們可以從自身的經驗來進行體會。
一個人欣賞不同風格的音樂會產生不同的感受,這是客觀存在的;而不同的人對同一支樂曲也會產生不同程度的感受,這也是客觀存在。因此,嵇康說,欣賞者對音樂的不同感受是因為內心的哀樂等不同情感造成的,這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的。人們在仕途順利、生活美好的時候,即使聽悲傷的樂曲,也不會產生很深刻的感受,當人們生活艱辛,處在困厄之境時,聽快樂的音樂,想必也不會使心情變得很好。而且,人們在某一心情狀態下往往會傾向於聽某一類風格的音樂。因此,人的情感變化跟所聽的音樂一點關係都沒有嗎?顯然不是。只肯定音樂的形式,而否定內容美的存在,是不正確的。藝術也會包含著一定的情感,從而影響人的感情。
音樂具有形式美,有歡快的音樂,也有哀傷的音樂,這是客觀存在的,但是說音樂只具有形式美而不具有內容,不反映生活,這是值得商榷的。任何事物都會受到周圍社會生活的影響,是社會生活的反映,藝術也不例外。創作者在創作音樂時,必然會受到社會生活和自己內心情感的影響,因此,創作出來的作品就帶有某一特定生活和情感的影子。只是因為這種反映是間接的,寬泛的,不容易被察覺的,所以嵇康認為音樂不能反映社會生活。
由此看來,嵇康的觀點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但是這種對音樂藝術的思考是值得肯定的,它也會推動著後來人們對藝術美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