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給孩子的中國美學史> 王弼的「得意忘象」

王弼的「得意忘象」

2024-10-04 04:51:44 作者: 小書蟲讀經典工作室 編著

  王弼,字輔嗣,三國時代著名經學家,魏晉玄學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曾為《道德經》與《易經》撰寫註解。王弼綜合儒、道,借用、吸收了老、莊的思想,建立了體系完備、抽象思辨的玄學哲學。

  

  在美學方面,王弼提出了「得意忘象」的命題。

  早在春秋時代,莊子就提出過「得意忘言」的命題。王弼發展了這一觀點,用在對《周易》中的「意」「象」「言」三個概念關係的論述上。他在《周易略例·明象》中說:「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盡意莫若象,盡象莫若言。」「言」是指卦象的卦辭和爻辭的解釋;「象」是指卦象;「意」是卦象表達的思想,即義理。

  王弼的「言」「象」「意」雖然是從《周易》的角度出發來說明的,但也可以引申到其他事物。「言」「象」「意」三者之間是表現與被表現的關係。「言」是為了說明「象」,「象」是為了說明「意」,也就是說,「意」要靠「象」來表現,「象」要靠「言」來表現。

  人們對世界的認識是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都是要通過感受和體會來體悟世界萬物的道理,也就是體會「意」,而「象」和「言」是人們為了達到「意」的手段。因此,王弼的「得意忘象」是指,人們不要過分拘泥於「言」和「象」,而要追求對「意」的理解。對應到藝術作品,「言」和「象」是藝術形式,是外在的;「意」是藝術內容,是內在的。人們只有體會到了藝術作品所要表達的內容,才能真正感受到美。

  當然,藝術內容如果沒有藝術形象作為支撐,是不可能表現出來的,但是,藝術形式如果過分突出,就會影響藝術內容的表達,致使人們過分注意外在的形式,而無法很好地體會作品整體所蘊含的精神。因此,藝術的感性形式要把藝術內容充分而恰當地表現出來,使欣賞者被整個藝術形象的美所吸引,而不再去注意藝術形式本身。

  「得意忘象」命題的影響是積極的。它對「言」「意」「象」的關係做了探索,促進了後世人們對「意象」的理解和運用。另外,「得意忘象」還告訴人們,對事物進行美的欣賞時,要對事物有限的外在形式進行超越,去把握事物包含的無限的內在精神。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