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和「骨」,「隱」與「秀」
2024-10-04 04:51:54
作者: 小書蟲讀經典工作室 編著
魏晉南北朝最重要的美學成果是劉勰的《文心雕龍》。其中提出了「風骨、隱秀、神思、知音」等範疇,對中國美學影響很大。
劉勰,字彥和,祖籍山東莒縣,南北朝時期著名的文學理論家。他32歲開始,歷時5年,寫成《文心雕龍》。這是中國古代第一部具有嚴密體系的、「體大而慮周」的文學理論專著,對先秦以來的文藝思想、美學思想做了很好的總結,細緻地探索和論述了文學等藝術的審美及其創造、鑑賞的規律。
在論及審美意象時,劉勰分析了「隱秀」與「風骨」,指出了詩歌意象的特點。
宋代的文學理論家張戒在他的《歲寒堂詩話》中引用了《隱秀》篇中的兩句話:「情在詞外曰隱,狀溢目前曰秀。」「隱」是指「情在詞外」,也就是說,審美意象所蘊含的思想感情不直接用文辭說出來,不是清楚明白的邏輯判斷。「隱」還有另一方面的含義,就是審美意象不是單一的,是複雜的、豐富的。「秀」要「狀溢目前」,也就是要形象可感,指審美意象要鮮明生動,可以直接被感受。審美意象要形象、直接,而它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又不能直接說出來,這看似是矛盾的,其實不然。文學作品的思想感情總是要通過「文辭」來表達,而這裡的「秀」只是給表現思想感情的「文辭」加了一個要求,那就是富有形象感。也就是指,不直接說出來的多重情意要通過具體生動的形象表達出來。
既然「隱」要求審美意蘊不直接表現出來,那麼文學作品是否應該做到越隱晦越好?既然「秀」要求審美意象要生動、形象,那麼表現在文學作品中,是否就應該追求華麗的辭藻?答案是否定的。劉勰說:「或有晦塞為深,雖奧非隱,雕削取巧,雖美非秀矣。」意在告訴人們,要把握「隱」和「秀」的度。「隱」並不是追求晦澀難懂,使讀者不能領會,而是不像邏輯判斷或標語口號那樣直接說出來,是要通過生動的形象間接地表現出來。「秀」也並不是追求雕章琢句,而是要通過與整體和諧的、生動的藝術形象來達到「秀」。因此,具有了鮮明生動的形象,並蘊含著多重深遠的意味,作品就會具有生命力而使讀者獲得豐富的美感。
對審美意象的分析,劉勰還提出了「風骨」這樣的概念。
「風」,先秦詩歌總集《詩經》中就有「十五國風」,是指具有教化作用的地方民歌。劉勰所說的「風骨」也是從儒家傳統的「風教」思想出發的,著眼於文章的教育、感化作用。「風」側重於「情」,要表達作者的主觀情懷,要有感染力。雖然「風」側重於情感,但是單單有情感還不是「風」,劉勰說要「情與氣偕」,也就是情中要包含「氣」,才是「風」。
「骨」側重於對文章內容「理」的要求。既然「風骨」是要求文章要有教育、感化的作用,那麼就要有說服力,「骨」則是要求文章要有充實的思想內容、嚴密的邏輯和凝練有力的言辭。
因此,「風骨」就是要求文章等藝術作品,既要有「風」,要具有充沛的情感,能感動人,又要有「骨」,要真實可信、合乎禮義,並具有剛健的力量。這樣作品就能是「美」的,就能教育人。
劉勰提出的「隱秀」「風骨」引起了後世很多人的思考,雖然人們的理解會產生不同,尤其對於「風骨」的看法到現在仍然存在分歧,但是由這些命題,人們可以注意到,在對藝術作品進行分析和創作時,要對思想內容和外在形式等多方面考慮,既要明白、生動,又要有意蘊;既要有感染力又要有說服力。這是十分正確的,也對後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𝙗𝙖𝙣𝙭𝙞𝙖𝙗𝙖.𝙘𝙤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