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給孩子的中國美學史> 千古一「司馬」,發憤始著書

千古一「司馬」,發憤始著書

2024-10-04 04:51:27 作者: 小書蟲讀經典工作室 編著

  屈原《離騷》中表現出來的美學思想在漢代得到發展,最為重要的是司馬遷的「發憤著書」說。

  司馬遷,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人,是西漢時期著名的史學家、文學家,著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記述了自上古黃帝至漢武帝時期的三千多年的歷史,不僅內容翔實,而且語言生動優美,因此《史記》既是一部史學巨著,同時也是一部了不起的文學著作,被魯迅評價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司馬遷在《史記》中為屈原立傳,對屈原的生平事跡、人格、思想等作了介紹。司馬遷應該是十分理解屈原的,他和屈原的人生遭遇有著類似之處,他的人格理想也近似於屈原。

  屈原有著自己的政治理想,為官期間,修明法度、改革政治,曾使楚國國力增強。但是後來遭到了貴族勢力的排擠和陷害,被流放,無法實現自己的理想和抱負。司馬遷的人生同樣也不順利,他接替父親做了太史令。李陵率軍進攻匈奴失敗,漢武帝大怒,司馬遷因為替李陵辯護而觸怒了漢武帝,獲罪入獄,並且遭受了宮刑。

  在這種相似的人生經歷下,司馬遷更容易理解屈原內心的情感與思想,他認為屈原作《離騷》就是為了抒發遭到的排斥與陷害,政治抱負無法施展,理想無法實現的憤懣與哀怨之情。《報任安書》是司馬遷寫給友人的一封回信,在信中向友人講述了他的不幸遭遇,抒發了自己的憤慨和痛苦。這封信中,他再一次提到了屈原和《離騷》,也說明了憂愁、憤慨等情緒對於文學創作的影響。

  周文王被拘禁時推演了《周易》,孔子在困窮的境遇中編寫了《春秋》,屈原被流放後創作了《離騷》,左丘明失明後寫出了《國語》,孫臏被剔去膝蓋骨編著了《孫臏兵法》,呂不韋被貶到蜀地,寫作了《呂氏春秋》,韓非被囚禁在秦國,寫下了《說難》《孤憤》……司馬遷列舉了這些聖賢在困厄中著述的例子,得出了《詩經》三百篇也大多是聖賢們為抒發鬱憤而寫出來的這一結論。他認為人們心中感到抑鬱不舒暢,思想不被人接受,抱負無法施展,就寫文章以抒發自己心中的鬱結,也讓後來人了解自己。這就是司馬遷的「發憤著書」說。

  

  「發憤著書」說與孔子所說的「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不同。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認為,詩歌可以使讀者的精神感動、奮發(「興」),人們通過詩歌可以對社會生活、政治風俗有一定的了解(「觀」),詩歌可以在社會人群中進行情感交流,從而促進社會的和諧(「群」),人們也可以通過詩歌對社會政治進行反映和批評(「怨」)。儒家的「詩可以怨」是側重詩歌對社會政治的作用來說的,而司馬遷的「發憤著書」則側重文章對於人內心情感的抒發。「發憤著書」的前提是內心情感的豐富、強烈。

  在文學作品中,很大一部分情況是因為要抒發內心憤慨、苦悶之情而創作的,其中有很多作品因情感的真摯感人而十分優秀。「發憤著書」說不僅概括了這些情況,而且對後世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