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邪」的《詩經》
2024-10-04 04:51:08
作者: 小書蟲讀經典工作室 編著
《詩經》是我國文學史上最早的詩歌總集。收錄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大約五百多年的詩歌。按體裁與內容的不同,分為風、雅、頌三類,其中風有160篇,雅有105篇,頌有40篇,共305篇,因此又取其整數,稱為《詩三百》。一般認為,各諸侯國為了了解民情,派專門的人到各地採集民歌,採集來的詩歌又由史官和樂師匯集整理,相傳孔子也參與了這些詩歌的整理工作。孔子認為《詩三百》中的詩具有溫柔敦厚的特點,能夠教育和淨化人的心靈,讓人「無邪」,因此,他常用詩來教育自己的弟子,把《詩三百》作為立言、立行的標準。西漢時,《詩三百》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詩經》中內容豐富,涉及勞動、愛情、軍事、祭祀等諸多方面,全面反映了周朝的社會生活,以及中國奴隸社會從興盛到衰敗時期的歷史面貌。
關於《詩經》,孔子提出了著名的「興」「觀」「群」「怨」說。對此雖然歷代儒學者的解釋不完全一樣,但也有接近的地方。綜合他們的解釋,能夠對這組概念有大致的理解。
「興」是指詩歌可以使讀者的精神感動、奮發。詩歌是人精神思想的表現,也能夠對讀者產生影響,是人與人之間精神交流的一種工具。詩歌中對美好生活的歌頌往往能對讀者起到鼓舞作用,而對黑暗生活的揭露也能引起讀者的憤慨,進而使讀者為新生活奮起努力。
「觀」是說通過詩歌可以對社會生活、政治風俗有一定的了解。詩歌,尤其是來源於民歌的詩歌,多是人們對社會生活真實的反映,人們通過詩歌可以了解到生活中及政治情況的某些方面。另外,詩歌在寫作過程中往往融合了作者的志向、感情,因此,通過詩歌也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
「群」是指詩歌可以在社會人群中進行情感交流,從而促進社會的和諧。詩歌具有這樣的作用,也是建立在詩歌是人情感的抒發這一基礎之上。作者通過寫詩表達情感,讀者在讀詩的過程中感受情感,同時在一定程度上,被作者的思想所影響,這就實現了不同人之間的交流。
「怨」簡單來說是指,通過表達對政治的不滿,來引起統治者的注意,以促進統治者的改進。凡是表達對生活或政治的否定性的情感都可以叫作「怨」。
可以看出,《詩經》,也就是詩歌,能具有「興」「觀」「群」「怨」的社會作用,可以說都是基於「興」。「興」側重詩歌情感的表達與傳播,在這過程中,人們的精神一定程度上可以受到感發、激勵,達到淨化和升華作用。而且正因為詩歌是人情感的表達,同時可以引起讀者的情感奮發,所以才能通過詩歌了解人的感情和社會生活狀況、增進人之間的交流、以表達不滿情緒來促進政治及社會的改進。孔子提出的「興」「觀」「群」「怨」都是從社會角度出發來說的,孔子主張入世,他對美的標準也是與社會生活緊密聯繫的。孔子曾總結:「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思無邪」就是讓人們的思想溫柔敦厚,這樣詩才能起到「興」「觀」「群」「怨」的作用。因此,可以推知,在孔子看來,只有教育人「無邪」的、溫柔敦厚的、能夠起到「興、觀、群、怨」作用的詩歌才是美的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