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非樂」才「美」
2024-10-04 04:50:59
作者: 小書蟲讀經典工作室 編著
美是與藝術緊密聯繫在一起的,音樂、舞蹈、繪畫等都是現在人們喜聞樂見的藝術,但是在古代,人們對於這些藝術是否應該存在並被人欣賞,是存在截然不同的觀點的。墨子持反對態度,提出了「非樂」的主張。而儒家的荀子對墨子的「非樂」又進行了批判。他們是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得到了不同的結果,都有其合理性和局限性,也都促進了人們對「美」的更進一步的思考和研究。
墨子,名翟,戰國初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墨家學派的創始人。有《墨子》一書傳世。據史料研究,墨子的先祖是貴族,但是經過政治變化,墨子出生時,墨氏已淪為平民。墨子開始跟隨儒者學習儒家典籍,後來因不滿儒家煩瑣的禮樂制度而放棄了儒學,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墨家學派。他創立了墨家學說,提出了「兼愛」「非攻」「非樂」「節用」等觀點。
墨子認為,統治者如果喜好音樂,會使很多人來從事音樂、舞蹈的表演,這樣就會導致很多男人脫離勞動生產,很多女人荒廢紡織之事。而妨礙了勞作和紡織,人民就會衣食不足,從而造成社會的混亂和國家的滅亡。同樣,為了維護勞動人民的利益,墨子也反對文采美飾。因此,他提出了「非樂」的主張。可以看出,墨子的思想是站在農民或小生產者的角度提出的。
荀子對墨子的「非樂」思想是批判的。墨子認為統治者喜好音樂會造成人民的貧窮和國家的動亂,而荀子卻認為墨子並沒有找到國家「窮」和「亂」的真正原因。荀子認為「群而無分」才是社會不和諧的真正原因。人們必須要合群,才能共同生存,但沒有等級名分的限制就發生爭奪。群而有分,就能產生一個和諧的組織,有了和諧的組織,就能生產出更多的財富。
但是怎樣才能做到「群而有分」呢?荀子說要靠禮樂文章。荀子認為,沒有藝術、不用美飾就不能夠使人民統一;不富足、不豐厚就不能夠管理人民;不威武、不強大就不能夠禁止暴力。因此,人民歸順、國家強大離不開藝術的輔助。人生而有喜怒哀樂之情,這種情感欲望無法被取消,但是任其發展,又會產生「爭」「亂」等現象。而「樂」是體現「道」的,是「道」對人的情感欲望的節制和規範,因此,可以通過「樂」來對人的情感欲望加以節制。荀子認為,「樂」通過對人體中的血氣產生影響,使人「血氣和平」,進而使社會秩序達到「和」。在荀子看來,墨子的「非樂」不僅不會使人民擺脫貧窮、國家防止動亂,反而會造成「群而無分」,社會「爭」「亂」「離」「窮」。
現在,音樂、舞蹈等藝術已經是人們生活中所不可缺少的,正如荀子所說,好的音樂、舞蹈等會起到陶冶人的情操、促進社會和諧的作用,它們被稱之為藝術。誠然,如果沉迷於內容不積極健康而徒有藝術形式的「藝術」,不加節制,則也會像墨子所擔憂的,影響正常的生產和生活。墨子和荀子雖然對音樂等藝術持有不同的態度,但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在如何欣賞「美」,欣賞怎樣的「美」的方面給了人們啟示。
墨家學派
本章節來源於𝕓𝕒𝕟𝕩𝕚𝕒𝕓𝕒.𝕔𝕠𝕞
墨子,一般認為是一位出身於手工業者的平民思想家。和墨子一樣,墨子門徒一般也都出身平民,由於生活窮苦,需要相互幫助和隨時救濟,於是墨子將自己的眾多門徒按地域或行業結成一個個嚴密的團體,其首領被稱為「巨子」。這些嚴密的團體遵守嚴格的紀律,積極奉行墨子的主張。墨家弟子們有強烈的實踐精神,吃苦耐勞,嚴於律己,把維護公理與道義看作自己的責任,一如《墨攻》中的那個墨者。墨家弟子大都是手工業者,他們精研技藝並將這些技藝應用在實踐中,因此,對戰國時期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也做出過積極的貢獻,凝結墨家思想的《墨子》一書中就記載了「小孔成像」等物理學方面的科學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