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美在內涵
2024-10-04 04:50:56
作者: 小書蟲讀經典工作室 編著
荀子,名況,字卿,西漢時因避漢宣帝劉詢諱,「荀」與「孫」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稱孫卿。荀子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在對於美的觀點上,荀子繼承並發揮了孔子的思想,也是從社會的「禮」的角度出發,討論了對於人的審美,提出了「化性起偽而成美」的命題。但是荀子是唯物主義哲學家,他的美學思想是以其唯物思想為基礎的,這也是他的思想偉大而光輝的基礎。
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相對,認為世界的本原是物質,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映。荀子哲學思想中對天人關係的論述,就是唯物主義的。「天」是指自然,天人關係就是人與自然的關係。首先,荀子認為自然界與人不同,它沒有意志、沒有目的,但卻有自己的客觀規律,且這種客觀規律也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荀子說:「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常」指的就是客觀規律,堯和桀都是古代社會中具有代表性的帝王,但是這種規律仍然不會因為堯帝的存在而存在,也不會因為夏桀的滅亡而滅亡。這種規律不會因社會人事的變化而變化。
荀子認為,雖然自然界具有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規律,但是人具有認識能力,因此客觀規律是可以被人認識的。人的認識能力與外界事物接觸,就會獲得對事物的認識。人們的感官對於事物有一種感覺,在此基礎上,加上思維的作用,「心」對「感覺」進行思考、分析和判斷,就形成了對事物的理性認識。
如果一個人不留心觀察生活,再多美好的事物也會視而不見。荀子這一觀點在人們欣賞美的過程中起到了十分積極的作用。
關于欣賞美,荀子從社會人事角度出發,討論了對人的審美。
荀子認為人具有美,但人性天生是惡的,這一點與孟子完全相反。「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這裡的「偽」不是「假的」和「偽裝」的意思,而是指「人為」,與自然而產生的「性」相區分。他認為人的本性是惡的,只有經過人為的學習和修養,才能變成「善」的、「美」的。而且,人的美不在於外表,而是在於內在品質。因此,荀子十分強調道德修養的重要性。另外,內涵的修養是會漸漸在人的行為和容貌上表現出來的,一個人的道德品質好,他的行為通常都會符合禮儀規範,一個人的學問修養高,他的言談、表情通常會讓人感覺舒心而有感染力。
因此,在荀子看來,人的容貌、舉止除了天生的、自然的美醜,還有後天的、社會意義上的美醜。而這種對美的評判標準是從「善」出發的,荀子所說的「美」在很大程度上混同於「善」,就是要符合社會中的「禮」。在這一點上,荀子繼承了孔子的思想,他們都從現實的具體生活出發,來對「美」進行界定、評判,並用這個標準來指導人們的行為和生活,這是十分具有現實意義的。
教育是古今中外都在進行,並將一直進行下去的一種必要活動。之所以必要且重要,是因為教育是人對於自身修養提高的需要,社會和諧與發展的需要。因此,無論人的本性是善的還是惡的,都要通過教育和學習提高自身的修養,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這樣才能使人們變得更美,使社會變得更美好。孔子與荀子的美學思想在這方面的啟示與影響是十分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