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人文九課> 第六課 荀子:一個哲人的精神潔癖 一、荀子是儒家還是法家

第六課 荀子:一個哲人的精神潔癖 一、荀子是儒家還是法家

2024-10-08 12:45:58 作者: 何香久

  荀子對於在座的有些朋友來說可能是個相對陌生的人。有的朋友可能知道諸子中有一個叫荀子的人,但他有過什麼貢獻,做過什麼事情,寫過什麼書,提出過什麼思想,可能很多朋友就不甚清楚了。不像一提起孔子,就會想起他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說到孟子,就會想到他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說到老子,就會想起他的「治大國若烹小鮮」。可是說到荀子,很多朋友就一下子想不起荀子說過什麼話。

  在講荀子的時候,我們首先應該弄明白的一個問題是:荀子是儒家還是法家?

  記得我上中學的時候,正是「評法批儒」時期,法家被抬到了九十九天之上,儒家被踩到了十八層地獄之下。因為我會畫畫,學校就讓我畫了很多法家人物的畫像,掛在教室里。那些法家人物中頭一個就是荀子,還有他的學生韓非、李斯以及商央、桑弘羊等人。後來我父親看到了我畫的法家人物,他說:你畫的那個不對,荀子不能算是法家,他是儒家才對。我說:我是按照上面交下來的樣子畫的。如果荀子是儒家,那麼他就是被批判的對象了。

  總之從那個時候我就對這個人感興趣了。

  但是後來我發現荀子算是哪一家還真是個問題,一個很難一下子說清的問題。

  但是這同時又是一個必須說清楚的問題。我們先留著這個懸念,看看荀子的生平。

  本章節來源於𝖇𝖆𝖓𝖝𝖎𝖆𝖇𝖆.𝖈𝖔𝖒

  荀子,名況,字卿,又稱孫卿。他是戰國末期趙國人。當時趙國在哪個地方呢?就在現在的山西省南部安澤縣一帶。荀子的生卒年月,在歷史上一直存有爭議,有人認為他生於公元前314年,卒於公元前217年,活了93歲。也有一種說法,認為荀子生於公元前317年,卒於公元前221年,活了97歲。荀子為什麼又稱孫卿呢?他到底是姓荀還是姓孫?對這一點說法也不一樣。一說是漢代為避諱漢宣帝之名而稱孫,另一種說法是荀和孫是近音字,因為俗音不正,故而荀又讀作孫。《荀卿別傳考異》就指出:「戰國末,宗法廢絕,姓氏混一,故人有兩姓並稱者。」荀為姓,孫為氏,所以荀子又被稱為孫卿。孫為公孫之後,各國都有孫氏,為了與他國的孫氏加以區別,晉國孫氏又以荀為姓。「卿」是個尊稱,為列大夫之長。荀子從五十歲時出來遊學,到什麼地方遊學呢?他到了齊國,齊國的臨淄有一座稷下學宮,非常有名氣,相當於現在的北大,或者中國社會科學院,各國一些有志於學的人都往這兒投奔。

  我們知道,荀子所處的時代,是一個社會大變革的時代。周王朝的統治已經完全分崩離析,大國爭霸,小國爭強,各諸侯國不斷變革自己的政治和經濟戰略,爭奪生存權和發展權。同時,那個時期各國的思想文化都非常活躍,持有不同學術觀點和政治主張的學者,成為各國諸侯的幕僚,軟實力的競爭時代開始呈現了它異彩繽紛的景觀。

  春秋五霸之一齊桓公為了爭奪軟實力競爭的霸權,在臨淄修建了一座高等學府,這座高等學府就是稷下學宮。這座學宮非常氣派,高門華屋。到這裡來遊學的人,來自於各個國家,所以這座稷下學宮也就成為中國最早的「社會科學院」。由於後來齊威王和齊宣王也非常重視軟實力的建設,禮賢下士,學宮因此進入鼎盛時期。在學宮的學者,年長的博學者稱「稷下先生」,年幼的從學者稱「稷下學士」,齊宣王時,給學者們的待遇非常優厚,讓他們奉領大夫的厚祿,享受大夫級別的政治和物質待遇,號稱「列大夫」。學問最出色的尊長者則被推舉為祭酒,也就是相當於大學校長或社科院院長的角色。荀子曾三次被推選為祭酒。《史記。孟子荀卿列傳》是這樣記載的:「齊襄王時,而荀卿最為老師,齊尚修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為祭酒焉。」這是一個很了不起的榮譽。

  荀子和孟子,都是稷下學宮中有名的學者。他們的老師根牟子、虞卿等,都是名重一時的儒學宗師。稷下學宮的各家學派,如宋鈃的墨學,魏牟的道學,田駢、慎到的法學等,也為荀子治學開拓了更為廣闊的視野,所以荀子後來成為集先秦文化之大成的重要學者。

  荀子很出色,三次做祭酒,在那個知識分子成堆的地方就很不好混了。《史記》記載:「齊人或讒荀卿,荀卿乃適楚,而春申君以為蘭陵令。」有人在齊襄王面前進荀子的讒言,打小報告,告黑狀,荀子呆不下去了,不得已去了楚國,到了楚國以後,楚國的大臣對相國春申君說:「湯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皆兼天下。今荀子天下賢人也,君藉百里之勢,臣竊以為不便,於君若何?」意思是說,商湯以七十里的地盤、周文王以百里方圓的地盤,都得了天下,荀卿是天下賢人,以百里之地而漸起稱王,到時候您怎麼辦呢?春申君以為有道理,於是婉言謝絕了他留居楚國的請求。荀子於是又到了趙國,被任命為上卿。不久,又有人對春申君說:「昔伊尹去夏之殷,殷王而夏亡;管仲去魯入齊,齊強而魯弱。由是觀之,賢者之所在,其君未嘗不善,其國未嘗不安也。今荀子天下賢人,何為辭而去。」意思很明白:當年賢人伊尹在夏國呆不下去而去了殷地,結果是殷人王天下而夏卻滅亡了。管仲在魯國無立足之地,去了齊國,結果是齊國日益強盛而魯國運勢衰敗。從這個例子看,賢者之所在,不會危及國君,更不會給國家帶來不安定的因素。荀子是天下賢人,為什麼這裡就留不住他呢?春申君覺得有道理,就召回了荀子,任命他做了蘭陵令。蘭陵在今山東棗莊嶧縣,在荀子任職前有十二個縣,荀子任職時,魯國被滅亡,蘭陵的範圍就更大了。大縣的行政長官為令,小縣則為長,當時的蘭陵是大縣。

  荀子做蘭陵令,直到春申君死,為官十八年,推行王道,深受民眾擁戴。春申君在考烈王死後被殺,荀子的蘭陵令也被免職。但他喜歡這塊土地,遂把家安在這裡。他在這裡著書立說,培養後學,李斯、韓非都是他在這裡培養出的學生。又據史料記載,荀卿授《詩經》於魯國毛亨(後毛亨在河間設君子館授《詩經》,其學淵自荀卿),授《春秋左傳》於陽武張蒼,傳《谷粱春秋》於魯人申公。又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荀卿善為《易》,得子弓之傳也。劉向也考證儀禮為荀卿之所傳。從這些零散的記錄中可以看出,荀子真是博學的人。他精通易、詩、禮、春秋,是集先秦文化之大成而承先啟後的一代宗師。

  荀子的著述,《史記》所說有「列著數萬言」,今天見到的有三十二篇,由唐代東川節度使、刑部尚書楊倞整理編纂為《荀子》一書傳世。

  荀子的思想,對中國兩千多年來的歷史產生過深遠的影響,司馬遷的《史記》,將孟子與荀卿合為一傳。在元代時,荀子是僅次於「亞聖」孟子被尊為「伯聖」的。即中國的第三位聖人。第一位是孔子,第二位是孟子,第三位就是荀子。這很了不起啦。近代思想家章太炎把荀子與西方哲聖蘇格拉底、亞里斯多德相提並論。著名學者梁啓超也認為:中國兩千年的文化實質上是荀子文化。因為在先秦之後,荀子的學生李斯和韓非在實踐上和理論上繼承了荀子的思想,建立了封建等級制度,而這個制度一直延續了兩千多年。

  荀子的影響雖然很大,但是長期以來,他的學說和地位卻一直受到質疑和排斥。把荀子排除在儒家之外,不是當代的錯誤,從宋代就開始了。理學家程頤、程顥這兩個人,特別反對和攻擊荀子的學說,將荀子排除於儒家之外。這種情況到了近代才得到改變。但在「史無前例」的年代中,由於受極左思潮的影響,荀子又被列入法家之列,為極端主義理論服務,這是荀子自己萬萬不會想到的。

  我們今天,應當還荀子以儒家的地位。

  荀子不是法家,他是不折不扣的儒家!雖然,他是儒家中的一個「另類」。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