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毛澤東詩傳> 六言?給彭德懷同志

六言?給彭德懷同志

2024-10-03 19:36:17 作者: 胡為雄著

  一九三五年十月

  山高路險溝深,騎兵任你縱橫。

  誰敢橫槍勒馬?惟我彭大將軍!

  詩賦人生

  1935年10月19日,中央紅軍主力到達陝北吳起鎮時。彭德懷從二、三縱隊駐地到吳起鎮與毛澤東商議紅軍行動方針時,忽得報,奉蔣介石之令的一路尾隨紅軍之馬鴻賓三十五師騎兵團和東北軍何柱國的騎兵部隊又來進犯。毛澤東斬釘截鐵地說:「我們打退追敵,不要把敵人帶進根據地。」這句話成為紅軍的口號。面對敵人來勢兇猛,人多勢眾,毛澤東決定讓陝甘支隊司令員彭德懷指揮作戰。紅軍指戰員在彭德懷的指揮下奮起迎戰,10月21日清晨在吳起鎮西南山上,將馬鴻賓的三十五師騎兵團打了個措手不及,紛紛落馬潰逃。這時,東北軍白鳳翔部來犯,其騎兵先頭團又被紅軍打垮,掉頭逃命。另外三個團也同時被擊潰。紅軍經過此次戰鬥,結束了敵人的追剿。這一仗,俘敵官兵七百餘,繳獲戰馬百餘匹,打出了紅軍的威風,使得敵人不僅再也不敢輕易進入蘇區,而且總是遠離蘇區。戰鬥的當天上午,毛澤東帶著警衛員和通訊班親赴前線,並由作戰科長伍修權陪同進入陣地。他舉起望遠鏡觀察戰況,直到槍聲稀落,估計敵人遠逃後才回駐地。贏得這場惡戰後,毛澤東激動不已,他握著彭德懷的手,爽朗地笑著說:「步兵追騎兵,只有我們紅軍才能創造出來的奇蹟啊!」他情不自禁地揮毫寫下了這首六言詩以贊彭德懷,並派人送給彭德懷。彭德懷收到這首詩後,將詩的末句「惟我彭大將軍」改為「惟我英勇紅軍」,並把原詩送還了毛澤東。

  該詩無原稿存留,本書採用的是《彭德懷傳》中的回憶。這與《毛澤東詩詞集》中收錄的《六言詩·給彭德懷同志》有些不同。《毛澤東詩詞集》中收錄的詩是個在軍中流傳久遠、影響廣大的版本,其詩云:

  山高路遠溝深,大軍縱橫馳奔。

  誰敢橫刀立馬?惟我彭大將軍。

  該詩源之於1947年發表的流傳本。為何毛澤東1935年10月在戰場上寫下的讚美彭德懷的詩在1947年被公之於世呢?其背景是,彭德懷率兩萬餘西北野戰軍在陝北與胡宗南20餘萬大軍周旋,於1947年5月殲敵一個旅取得「蟠龍大捷」,同年8月又殲敵36師主力取得「沙家店大捷」,使西北戰場形勢逆轉,解放軍從此占有主動。捷報四傳,冀魯豫軍區政治部主辦的《戰友報》(1947年8月1日)以《毛主席的詩》為題首次公開發表毛澤東讚美彭德懷的六言詩。不過,報社在編輯時並未向毛澤東索取原稿或經毛澤東本人校閱,只是在按語中說:「這裡搜集到毛主席在長征中所作的兩首詩詞」(另一首是《清平樂·六盤山》)。《戰友報》社在編輯時卻將史實弄錯了,誤以為該詩是毛澤東創作於紅軍突破臘子口戰鬥之後。新中國成立初期,1954年慶祝八一建軍節之際,《解放軍報》沿用《戰友報》刊登的原詩原注,將之再次發表。1957年,《東海》文藝月刊亦準備刊登這首詩,其編輯部於2月6日致信毛澤東請求校閱詩稿,信中仍沿用《戰友報》的誤注,把該詩說成是在紅軍取得攻打臘子口戰鬥勝利後毛澤東在發給彭德懷的作戰電報中的詩句。處於百忙之中的毛澤東,在1957年2月15日的回信中則只簡單地解釋說:「編輯部同志們:記不起了,似乎不像。拉(臘)子口是林彪同志指揮打的,我亦在前線,不會用這種方法打電報的。那幾句不宜發表。」

  

  毛澤東的記憶顯然是正確的,這首詩不是他在紅軍取得攻打臘子口戰鬥勝利後留下的作品,因而他不贊成《東海》發表是理所當然的。不僅如此,他經手編輯、文物出版社1958年出版的《毛主席詩詞十九首》也未將該詩收入其中,並且1963年出版的《毛主席詩詞》也沒有將該詩收入其中。當然,這也許與該詩的藝術品位有關,毛澤東當時只收集、整理、修改他認為是上乘之作的詩詞。但後來1976年出版的《毛主席詩詞》,也同樣沒有將該詩收入其中。這首詩正式收編入《毛澤東詩詞選》是在1986年。

  彭德懷憑記憶寫出的毛澤東的詩更符合1935年實況,其優越之處是讓歷史的真實和藝術的真實結合在一起。它鮮明地反映出,毛澤東把陝北的地形地貌恰當地描繪出來了,把紅軍伏擊殲敵騎兵大獲全勝的意境展現出來了,把彭德懷的英勇形象刻畫出來了。

  「山高路險溝深」,此句確實是當地地貌的真實寫照。長征戰士成仿吾在《長征回憶錄》中,曾描寫紅軍過六盤山後在白楊城出發的情景:「一出城就要過溝,隊伍集結在東門外,等待下溝。——隊伍繼續下溝,一直下到三、四十丈的溝底,才又上行二、三里路,離開了溝。」「過完了這道溝,又上了山,接著又過了三道深溝,直到半夜才到達楊家園子,已經走了百多里路。我們夜行軍的經驗是豐富的,但是黑夜過深溝的經驗以前還沒有過。溝越深,越陰暗,看不清道路,而路又很窄,稍不注意,就很危險。」 確實,由於水土失流,陝北黃土高原丘陵區吳起鎮一帶多是高山深溝險壑。只是紅軍在越過陝甘寧三省交界的老爺山後往東走時,地勢逐漸低落。正是謂「山高路險溝深」,而不是「山高路遠坑深」。嚴格說來,說「坑深」是誤傳中的低級錯誤,因為陝北地貌與「坑」不沾邊。

  「騎兵任你縱橫」,是謂看你們這些騎兵還能橫行幾時。「縱橫」,強橫無忌、奔行無阻之意,是寫敵騎氣焰囂張。該句體現了毛澤東及所率領的紅軍將士志在殲敵、勝利在握的從容鎮定和對驕橫之敵騎的藐視。該句也是現實的寫照。自紅軍進入西北高原後,敵「中央軍」毛炳文部和馬鴻逵、馬鴻賓、東北軍等騎兵部隊一直尾追不舍。當紅軍進入陝北吳起鎮時,毛澤東提出不能把敵人帶進蘇區,要把「尾巴」切掉,於是由陝甘支隊司令員彭德懷指揮作戰以退追敵。紅軍便決定在吳起鎮西北面的頭道川、二道川一帶山上設伏。10月21日,敵馬鴻賓部35師騎兵團進入二道川,即遭紅軍猛烈襲擊而潰敗;而敵白鳳翔率領的東北騎兵師剛進入頭道川,也陷入重圍。這一仗紅軍消滅敵軍1個騎兵團,擊潰2個騎兵團,俘虜敵官兵700餘人,使敵騎再也不敢輕易追擊紅軍,從而遠離陝北革命根據地。如果將「騎兵任你縱橫」換成「大軍縱橫馳奔」,其意境就與史實不合,因為後句可理解為紅軍一路縱橫無阻,但此時紅軍已從江西出發的八萬大軍變成七千餘人的弱旅了,儘管它勝利到達了陝北根據地。

  「誰敢橫槍勒馬?惟我彭大將軍!」這是毛澤東塑造的藝術形象,頗有些他曾熟讀的《三國演義》中張飛,收韁勒馬、橫槍喝斷長坂橋退敵。「橫槍勒馬」當然只是一個藝術的真實,而不是歷史的真實,因彭德懷指揮作戰時並未騎在馬上,而是隱藏了壕溝里。「誰敢橫槍勒馬?惟我彭大將軍」確實刻畫了一個挺身拒敵而接戰、勇猛無比的彭大將軍形象。如若將「誰敢橫槍勒馬?」換成「誰敢橫刀立馬?」則是正面接戰的雄壯場面,而不是掉頭殺退追兵的英勇形象。

  注釋

  彭德懷?(1898-1974年)湖南湘潭人,傑出的軍事家。1928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

  黨,同年7月領導平江起義,成立紅軍第五軍,並率軍到井岡山。後歷任紅軍三軍團總指揮、紅軍陝甘支隊司令員、中共西北軍事委員會副主席、紅軍第一方面軍司令員、中國人民抗日先鋒軍司令員、八路軍副總司令、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司令、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中央人民政府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兼政委、國防委員會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兼國防部長。1959年廬山會議後,被免去國防部長等職。1965年,出任建設「大三線」的副總指揮。曾當選為黨的第六、七、八屆中央委員會委員、政治局委員。還當選為第一、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彭德懷功績卓著,性情剛直,廉潔奉公,受人愛戴。由於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肉體的和精神的折磨,於1974年11月29日在北京病逝。

  意會

  廿四字,刻畫了一位橫刀立馬的大將軍形象。與漢高祖劉邦廿三字的《大風歌》有異曲同工之妙。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