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會?昌
2024-10-03 19:35:57
作者: 胡為雄著
一九三四年夏
東方欲曉,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
會昌城外高峰,顛連直接東溟。戰士指看南粵,更加鬱鬱蔥蔥。
1958年作者自註:
踏遍青山人未老?一九三四年,形勢危急,準備長征,心情又是鬱悶的。這首清平樂,同前面那首菩薩蠻一樣,表露了同一的心境。
1964年1月27日毛澤東回答《毛主席詩詞》英譯者的解釋:
莫道君行早?「君行早」的「君」,指我自己,不是複數,要照單數譯。會昌有高山,天不亮我就去爬山。
詩賦人生
1934年7月23日,東方還未破曉,一隊身穿紅軍軍裝的人從會昌文武壩出發,渡過綿水,興致勃勃地往會昌城西北的嵐山嶺疾馳而去。這一行人是去登山的。他們中有中央蘇維埃政府主席毛澤東,還有陪同他的粵贛省委書記劉曉和省軍區司令員何長工等人。
毛澤東平生最喜愛大山,也樂於登山。可是,作為中央政府主席的他在此時此刻怎麼還有時間到此地登山呢?蔣介石不是在第四次「圍剿」失敗後,於1933年夏開始策劃第五次「圍剿」,並於9月調集百萬兵力向各革命根據地發動空前規模的進攻嗎?閩贛中央革命根據地不是在他的50萬大軍的圍攻之下、形勢十分危急嗎?事實確實是這樣,這時革命根據地的反「圍剿」戰爭節節失利,愈打愈困難,中央革命根據地也日益縮小,東線和北線都被敵人以優勢兵力衝破了,西線戰事也十分緊張。而富有作戰經驗的毛澤東在軍事卻毫無發言權,心情十分憂鬱。他看到只有南線戰事稍為穩定,便以中央政府主席的身份於1934年4月從瑞金來南線視察和指導工作,同時也兼養病。
毛澤東到會昌後,住在粵贛省委、省軍區所在地——會昌文武壩。他不顧身體不適,即與當地黨、政、軍領導人研究了南線反「圍剿」鬥爭的形勢,分析了蔣、陳矛盾,作出了鞏固蘇區、擴大發展游擊區,加強白軍工作、消除赤白對立等有關指示,有助南方戰局的暫時穩定。毛澤東於6月下旬親臨南線前沿紅軍22師駐地李官山作軍事調查,並同師指揮員一起總結戰鬥的經驗教訓,使南線戰場出現相對穩定的局勢。見南方已無戰事,毛澤東心中稍安,遂於1934年7月下旬返回文武壩。
毛澤東在會昌期間,常常天不亮就去爬山。會昌城西北的嵐山嶺峻秀挺拔,更是他常去的地方。晨曦初露之時,毛澤東一行人已健步登上了會昌山。立於高峰之巔,放眼南望,只見群山起伏,鬱鬱蔥蔥連接天際,令人心曠神怡。可是,當一想到只有300萬人口和10萬紅軍的中央革命根據地陷落在即,毛澤東又憂心如焚。在強敵面前,以博古為代表的臨時中央卻推行錯誤的左傾政治策略和軍事策略,主張「禦敵於國門之外」,「不讓敵人蹂躪一寸土地」,實行所謂分兵出擊的「進攻路線」。在敵人向中央蘇區腹地突進之時,又採取「六路分兵」、「全線抵禦」、「處處設防」的錯誤策略,與敵打陣地戰。同時,又不能很好地利用國民黨十九路軍發動反蔣的「閩變」事件,貽誤破敵的有利戰機……只有敵南路總司令、廣東軍閥陳濟棠與蔣介石有較深矛盾,對「圍剿」持觀望、應付態度;為保存實力,對紅軍打打停停,占領筠門嶺後就不再進攻了……登高望遠之際,思前慮後之中,一首寫景抒懷詞《清平樂·會昌》便在毛澤東的口中吟成了。這首詞,《詩刊》1957年1月號發表時無寫作時間,1963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毛主席詩詞》中增補寫作時間為「一九三四年夏」。在20世紀50
年代以後毛澤東的六幅手書中,有三幅中的「戰士指看南粵」句寫作「從者指看南粵」,一幅手書之末寫有「一九三四?登會昌山」。
注釋
會昌?江西省東南部縣份,歷史較悠久。它東鄰福建,南經尋烏縣通廣東,離當時中共中央、中央蘇維埃政府、中央軍委所在地瑞金50公里,離筠門嶺前線40公里。對中央蘇區來說,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
莫道君行早?舊諺:「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本句中的「君」與下句中的「人」都指作者自己。
風景這邊獨好?喻指中央革命根據地南方戰線的形勢。
顛連?起伏不斷。
南粵?古代地名,亦叫南越,在今廣東廣西一帶。此指廣東一帶。
鬱鬱蔥蔥?草木蒼翠茂盛,或景象昌盛、欣欣向榮的樣子。東漢劉珍《東觀漢記·光武帝紀》:「在舂陵時,望氣者言舂陵城中有喜氣,曰:『美哉,王氣!鬱鬱蔥蔥。』」說東漢光武帝劉秀在家鄉舂陵(今湖北棗陽)時,望氣的方士講舂陵上空有鬱鬱蔥蔥的王者之氣。
意會
紅軍第五次反「圍剿」戰爭連連失利,形勢危急。奈何當權者良謀不納,高策棄用,局勢難轉。春夏來南線會昌一帶,心情鬱悶。為遣愁情,每日清晨早起,遍踏青山。只言風景這邊獨好,莫非要把整個身心糅合於鬱鬱蔥蔥的群峰中?還是遵循一種世事紛紜何足理、危中守靜的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