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字令(三首)?山
2024-10-03 19:36:00
作者: 胡為雄著
一九三四年到一九三五年
山,快馬加鞭未下鞍。驚回首,離天三尺三。
其?二
山,倒海翻江卷巨瀾。奔騰急,萬馬戰猶酣。
其?三
山,刺破青天鍔未殘。天欲墮,賴以拄其間。
毛澤東原註:
本章節來源於𝐛𝐚𝐧𝐱𝐢𝐚𝐛𝐚.𝐜𝐨𝐦
?湖南民謠「上有骷髏山,下有八寶山,離天三尺三。人過要低頭,馬過要下鞍。」
1964年1月27日毛澤東回答《毛主席詩詞》英譯者的解釋:
離天三尺三?這是湖南常德的民謠。
詩賦人生
1934年10月,贛南、閩西中央革命根據地領土相繼陷落,紅軍第五次反「圍剿」終歸失敗。紅軍主力被迫突圍,撤離中央革命根據地。10月16日,紅一方面軍連同後方機關共8萬餘人,從福建長汀、寧化和江西瑞金、於都等地出發,西進突圍,開始長征。作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主席的毛澤東亦隨中央軍委縱隊行動。中央紅軍西出江西,經湘南入貴州,於1935年1月抵達遵義。西部地區,是山的海洋。紅軍所經之處,儘是多山地帶。千山萬山,雄奇峻秀,巍峨多姿。人們在山谷里穿行,在山腰中行走,在山脊上攀登,從山頂上越過。山給行軍造成困難,也給紅軍帶來便利。山不僅是毛澤東開闢農村革命根據地的依託,也是他展開游擊戰的主要戰場。處於運動中的紅軍,更可藉助崇山峻岭掩護自己,消滅敵人。一生愛山惜山的毛澤東,天天在山裡行,峰上過,登越過難以計數的名山、大山、高山、險山,對山有了更親切的感受,更深刻的認識。他用詩人的眼光審視巍巍群山時,那山便有了詩的靈性。因之,這位「山大王」詩人便留下了詠山佳作《十六字令三首》。這三首詠山詞在《詩刊》1957年1月號發表時,無詞題,亦無寫作時間。1963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毛主席詩詞》中增補了寫作時間「一九三四年到一九三五年」。這三首詞作者有手跡兩件,亦無標題,第二首中「倒海翻江卷巨瀾」的「卷」字有一處手稿曾作「攪」字。
注釋
奔騰急,萬馬戰猶酣?對山的比擬性描寫。南宋辛棄疾《沁園春·靈山齊庵賦,時築偃湖未成》中有句:「疊嶂西馳,萬馬迴旋,眾山欲東。」
刺破青天鍔未殘?鍔(鄂),刀口,劍鋒。橫亘黔北的大婁山,海拔千米以上。「萬峰插天,中通一線」,是人們對婁山關一帶山勢地形的描寫。而險居山上的婁山關,左右各有一座尖山,像兩把尖刀直刺天空,緊緊夾住其窄窄的隘口。在婁山關另側,還有一座孤峰聳天的點金山。作者的「刺破青天鍔未殘」句,許是從這裡獲取的靈感。
拄?支撐。
意會
四十八字,三首小令。盡展群山壯景,本是自己穿越於中的奇異感受。不言山之高,卻說它「離天三尺三」。不言山之壯,卻說它如在江海翻卷的巨瀾。不言山之堅,卻說它能拄住欲墮的天。千里行軍,盡從山巔過,山腰穿,山里行。山成了力量的象徵,山好像奔騰的戰馬,山又是刺破青天鋒刃不捲的巨劍。軍事統帥眼中的實際景象,與意欲的幻影重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