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魯迅畫傳> 新政府 舊人物

新政府 舊人物

2024-10-03 19:30:49 作者: 李文儒著

  既然學校是政府辦的,監督是政府派的,新派教員與校方之間的矛盾就無法從根本上得以解決。1910年7月,學期結束,魯迅即辭去浙江兩級師範學堂教職,回到紹興。

  杭州不如意,紹興更甚。自回家鄉之後,魯迅就陷入生活困頓、工作勞累、精神疲憊之中而無法自拔,幾乎沒有一天有過好的心緒。

  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只好到紹興府中學堂教博物學。留日同學陳子英出任監督,魯迅又兼挑起監學(教務長)的擔子。

  到校不到半年,接連發生兩次學潮。魯迅既同情學生,覺得事出有因,並非無故;又得維護校方,保證正常的教學秩序。夾在中間的魯迅,竭力上下周旋。

  清政府規定學生不得擅自剪辮,而魯迅是少數的無辮者之一。身為滿洲人的紹興知府每到學校里來,眼睛總會盯住魯迅的短頭髮。每到孔子誕辰,他和校長都要戴上假辮子,率領學生向萬歲爺跪拜。學生知道他們是「革命黨」,鬧起了剪辮風潮,並波及他校,魯迅連忙勸止。學生質問:「究竟有辮好還是無辮好?」魯迅答:「沒有辮子好!然而我勸你們不要剪。」魯迅知道,辮子一剪,就上不成學了。可是學生卻認為他「言行不一致」。

  浙江省紹興府中學堂

  1910年3月記錄採集的植物標本及手稿

  收入是極低的,難以自養,弄到不得不賣掉自家所剩無幾的田地的地步。這也支撐不了多久,又弄得不得不打公田的主意。對於兩個弟弟的學業,只要稍稍有法可想,魯迅是竭盡力量為他們提供一切費用的。可是,眼下不得不親赴日本催促想在日本再學習法語的周作人回國了,因為法文不能變米肉。魯迅自傷自責,深為自己的失職而痛心,為自己的做法而羞愧。赴日本半月,不訪一友,不游一處,僅到熟悉的丸善書店一轉,所欲得者極多,無奈囊中羞澀,索性一書不購。

  可是學校的教學與教務工作,魯迅絕對不忍心不干好。學校的事,越盡心越忙。魯迅還不時想一些新的花樣出來,弄得忙上加忙。比如他率領學生遠足,不僅游紹興的禹陵、蘭亭、快閣、宋六陵、柯橋、七星岩,杭州的西湖,還遠經杭州、嘉興、蘇州,到南京參觀南洋勸業會。

  本書首發𝖇𝖆𝖓𝖝𝖎𝖆𝖇𝖆.𝖈𝖔𝖒,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在紹興府中學堂里魯迅的辦公室

  報酬微薄,入不敷出,事務繁雜,人事糾葛,連讀書做學問的時間也難得。雖說回到了家中,家有妻室,可有的只是「母親的媳婦」,沒有自己的溫暖。自從回紹興,沒有一天不想著擺脫這個地方。內外交困的苦惱無處訴說,只有在信中向許壽裳傾吐:「故人分散盡矣,仆無所之……他處有可容足者不?仆不願居越中也」;「頗擬決去府校,而尚無可之之地也……仆荒落殆盡,手不觸書……薈集古逸書數種,此非求學,以代醇酒婦人也」;「仆歸里以來……防守攻戰,心力頗瘁……越中理事,難於杭州……上自士大夫,下至台隸,居心卑險,不可施救,神赫斯怒,湮以洪水可也」;「閉居越中,與新顥氣久不相接,未二載遽成村人,不足自悲悼耶」——魯迅的心情壞到了極點,簡直想立刻拔腿逃走了——「家食既難,它處又無可設法,京華人才多於鯽魚,自不可人,仆頗欲在它處得一地位,雖遠無害」。

  正在走投無路之際,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給魯迅帶來了一線光明與生機。魯迅是興奮了一陣子的。杭州光復後,紹興人心振奮,也人心惶惶,謠言四起。魯迅先是親自率領學生舉行武裝巡行,發表講演,宣傳革命,安定人心;接著率學生在「革命勝利」「中國萬歲」的口號聲中迎來了在日本時認識的朋友王金髮,迎來了王金髮率領的革命軍;接著又出任浙江山會初級師範學堂監督(校長),並請范愛農做教務長。

  然而,光明與生機倏忽而去。魯迅後來曾多次回憶紹興光復後的政局和發生在王金髮身上的變化:「民元革命時候,我在S城,來了一個都督。仲雖然也出身綠林大學,未嘗『讀經』,但倒是還算顧大局,聽輿論的,可是自紳士以至於庶民,又用了祖傳的捧法群起而捧之了。這個拜會,那個恭維,今天送衣料,明天送翅席,捧得他連自己也忘其所以,結果是漸漸變成老官僚一樣,動手刮地皮。」不僅王金髮「被許多閒漢和新進的革命黨所包圍,大做王都督。在衙門裡的人物,穿布衣來的,不上十天也大概換上皮袍子了,天氣還並不冷」。——顯然一派新政府舊人物的局面了。

  當人們還看不清這十分可怕的蛻變的時候,魯迅積極支持越社青年辦起了《越鐸日報》,監督紹興軍政分府,並答應做該報名譽總編輯。1912年1月3日,創刊號出版,魯迅撰寫了《〈越鐸〉出世辭》,聲明辦報緣由是鑑於封建「桎梏頓解,卷攣尚多」,「專制永長,昭蘇非易」,宣告辦報宗旨為「抒自由之言議,盡個人之天權,促共和之進行,尺政治之得失,發社會之蒙覆,振勇毅之精神」。在舉國慶賀辛亥革命勝利的聲浪中,正視現實的魯迅已經敏銳地看出了失敗的端倪,並希圖通過言論自由,輿論監督,以保證和促進民主主義政治理想的實現。

  不習慣也不喜歡接受監督與制約的王金髮們自然老大不高興,甚至憤怒了,甚至斷絕了魯迅的辦學經費。

  魯迅還是待不下去,不過,辛亥革命到底給了魯迅一次重新選擇人生的機會。就在《越鐸》出世的那一天,以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建立,蔡元培出任教育長,被邀請去幫忙的許壽裳乘便向蔡元培推薦魯迅。蔡元培說:「我久慕其名,正擬馳函延請,現在就托先生代函敦勸,早日來京。」許壽裳連致兩信給魯迅。范愛農也贊同魯迅走,但頗淒涼,說:「這裡又是那樣,住不得。你快去罷……」

  魯迅懂得范愛農無聲的話。

  山會初級師範學堂校長魯迅交出剩餘經費一角又兩個銅板,往南京去了。

  魯迅多次帶領學生外出遊覽。這是1911年春遊禹陵時的合影。魯迅位於左上角

  1911年5月攝於東京。9.1cm×5.9cm。魯迅藏。現存北京魯迅博物館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