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徐霞客的兒子為什么姓李?
2024-10-02 07:39:05
作者: 豆子
原本,我們是看不到《徐霞客遊記》的。
《徐霞客遊記》是明末旅行家、地理學家徐霞客所著的散文遊記,現存的篇幅字數就有60多萬,是系統考察中國地質地貌的開山之作。然而,它的流傳過程,也和徐霞客的人生一樣,充滿了曲折。
崇禎十三年(1640),歷經30多年跋涉的徐霞客雙腿已廢。在漫長的旅行途中,他只有一根手杖,一床被子,基本上不帶糧食,常常要忍受連日的飢餓,「凌絕壁,冒叢箐」。那時候他的身體很好,攀緣絕壁,宛若猿猴,負篋行走,穩如黃牛。他和山魈、精靈、猢猻、螢火為伴,睡在洞穴,飲用溪水,儼然野外生存達人。
然而,人終究不是神仙。攀登絕境,石縫不能容腳的情況很多,許多次他都差點掉下去摔死。草鞋磨破他的雙腳,強涉暴雨後的山道割破他的小腿,雲貴高原的冷雨澆在他的身上,使他全身麻木,險些失溫而死。
最後,雲南的地方官把他送回了江陰。人們問他:「你這是何苦呢?」
他回答:「張騫開闢道路,卻未能一睹崑崙的面貌。玄奘、楚材背負使命,得以西遊遠方。我,只不過是一介布衣,靠一隻杖,一雙腳,窮盡河沙,遊歷崑崙,題名絕境,而與三位先生做著同樣的事,雖死無憾!」
一年後,徐霞客病逝,他的作品也經由好友進行整理。
首先是他的親友王忠紉在受囑後,將徐霞客的作品帶回無錫進行排序。然而,由於長達幾十年的遊記文稿有大量缺失的部分,這個排序的任務非常艱巨。當他被朝廷派往福州任職後,便將手稿交還給了徐霞客的兒子徐屺。
徐屺自知能力有限,又將稿件交給徐霞客的好友季會明。季會明對遊記進行了細緻的整理抄錄,然而這次整理出來的稿件,卻在清軍南下,江陰守城,城內趁機發生的「奴變」之下被焚毀,包括徐屺在內的徐家20多口人均被殺死。
在江陰原典史閻應元的帶領下,江陰士民守城八十一日。城破後,清軍燒殺搶掠,全城僅留下53個活口。人尚且如此,就更別說稿件了。但幸運的是,季會明並沒有死,那些喜歡抄錄、收藏書籍的人也沒有死絕,他們都事先避難而出。局面穩定後,季會明返回江陰,繼續搜集、整理徐霞客的作品。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𝖇𝖆𝖓𝖝𝖎𝖆𝖇𝖆.𝖈𝖔𝖒
由於原稿件文筆卓絕,景象描寫令人驚嘆,剛出來就有不少人傳抄。季會明把每份殘卷編匯起來,竟組成了厚厚的書稿,使《徐霞客遊記》「失而復得」,他不禁感慨:「危矣哉!幸矣哉!」
季會明的兩次整理,對《徐霞客遊記》的流傳起到了最為關鍵的作用。不過,相較最初的版本,這一版的稿子畢竟又有所散佚,實屬遺憾。而「諸本之祖」,實際上是又過了20年,由學者李寄整理的。
李寄是徐霞客的親生兒子。徐霞客的親生兒子為什么姓李?
原來,李寄的母親姓周,父親姓徐,他既沒隨母姓,也沒隨父姓。這是因為周氏只是徐家的一個婢女,曾與徐霞客相好。此時,徐霞客的原配已經去世,續弦羅氏善妒,怕婢女受寵,等徐霞客出遊的時候,借著徐霞客母親三年喪期未滿周氏就懷了孕的事實,將周氏驅逐出門。
其他徐家人看起來也並不願意接納主人與婢女私情偷生的孽種,為了讓周氏滾遠一點,他們把她強行婚配給了遠在江陰郊外山上看守徐氏墓園大門的老光棍,那人姓李。因此,徐霞客親生兒子,就叫李寄了。
寄者,寄居也,沒有著落。後來李寄給自己取字「介立」,比喻自己既不是李家人,也不被徐家人接納,介於兩者之間。煢煢孑立,形單影隻,而性情又十分耿介。他秉承了徐霞客好學的基因,潛心苦讀,終於成了當時有名的大學者。
江陰屠城時,被排擠在外的周氏與27歲的李寄還在一起生活。因為山林十分偏僻,自然倖免於難。而李寄僅憑小學那兩年的一點基礎,刻苦自學,一箱一箱地借書閱讀。後來他聽母親講父親徐霞客的故事,便立志也要做那樣的人,要整理父親的遺作。
當他完成這一使命時,已是康熙二十三年(1684)。那時,他也從意氣風發的少年變成了步履蹣跚的老人。他拄著拐杖,找到了宜興史夏隆家,因為他聽說史夏隆收藏了18年前秀才曹駿甫的第一版抄本,一直珍藏。
李寄來後,史夏隆顫顫巍巍地將這一版本的遊記交給了他,告訴他一定要將父親的文章發揚光大。可這個抄本被太多人刪改過了,辨別起來很困難。李寄竟透過太陽,從日影中照出被壓在下面的原文,增補了《游太華山記》等數篇文稿,進一步填補了《徐霞客遊記》的缺憾。
李寄雖未曾見過徐霞客,卻得了徐霞客的真傳,為人處世很有徐霞客的風采。他博學多才,交遊廣泛,性格開朗。曾參與過科舉考試,他的文章被常州知府祖星岳大為讚賞,點為第一。可李寄事後卻十分懊悔,父親徐霞客秉承先祖遺志,做的是經世致用的學問,做的是對社會有用的人,做的是真正有意義的事,而不是蠅營狗苟,干謁求榮。
李寄決定不再參加科舉考試,拒絕了賞識者的好意。轉而潛心搜集、整理包括父親作品在內的先賢遺作。他還要遊歷山川湖海,用自己的方式,過完光輝燦爛的人生。
他的著述頗豐,編纂成了《歷代兵鑒》120卷,《隨筆》16卷,《輿圖集要》40卷。然而這些書的絕大部分,也都在後來的兵火動盪中散佚。留給我們的,只有李寄的寥寥數語而已。
古時浩如煙海的書籍絕大部分都是這樣的遭遇。經由歷代求學者鍥而不捨的努力,才留下了現存的珍貴典籍。
李寄曾經向生活妥協過,因為遊歷與搜集書稿,乃至基本的生活都需要盤費。為了實現更宏偉的人生理想,他做過小學老師,受祖星岳的邀請當過幕僚,當然,這也是為了報答祖星岳贈送他一整套「二十一史」的恩情。
雖然需要生活,需要餬口,可他永遠沒有忘記自己想要幹什麼,故而不甘於對他來說能輕易取得的物質享受,反而堅持努力實現精神追求。嚼得菜根,百事可做,他不再妥協。
江陰文人趙曦明記載,李寄生活非常清貧,但家裡的求訪者絡繹不絕。李寄從不接受別人無端的饋贈,曾經有人聽說了他的大名,跑去山裡拜訪。在山路上碰見一個光著屁股的人,蹲在松樹底下看書。這人一問,才知道這就是李介立(李寄)!他之所以沒起身,是因為他只有一條褲子,這條褲子剛洗過,還曬在樹杈上。
朋友來訪,李寄沒什麼可招待的,就給朋友泡松果茶。朋友送來的衣物,他都婉言謝絕。一如當年雲南的官吏問他的父親徐霞客一樣,自然也有人問他:「你這又是何苦呢?」
李寄笑著反問:「苦嗎?」
在我們的人生道路中,基本的物質生活,自然是要保障的。然而,人們又極容易陷入追求物質生活的巨大圈套,最終落入無止境的攀比與懊惱中,且以此評判所有人的人生價值。
「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學問之道沒有別的,不過就是把那失去了的本心找回來罷了。
李寄正是如此,他的信念是如此的堅定,因為不失本心而豁達開朗,烏雲不遮,陽光普照,四時澄澈,故而逍遙自在。
只有一條褲子可穿,是常人不能忍受的困苦,卻是他的快樂。
求仁得仁,又有何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