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孔子還是老子
2024-10-02 06:38:08
作者: 何善蒙
魏晉名士以《老子》《莊子》以及《周易》作為自身的思想資源,他們雖然不一定秉持道家哲學的立場,但是對於道家的推崇是非常普遍的。翻開魏晉時期的史書,「好老莊」「性好老、莊」「雅好老、莊」等描述,在關於人物的記載中可謂比比皆是。嵇康在《與山巨源絕交書》中更是直言「老子、莊周,吾之師也」,自己則「非湯武而薄周孔」,這對魏晉人而言是一種具有典範性的言論。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對老莊的推崇,也是名士風度的一種非常重要的內涵。
由此,魏晉之所以為魏晉,名士之所以為名士,道家的內涵是必不可少的。那麼,在魏晉名士看來,究竟是孔子厲害一些還是老子更厲害一些呢?這是一個頗為有趣的問題,如果用常識來判斷,我們大概會覺得老子更具優勢,但是事實卻未必如此。
時裴徽為吏部郎,弼未弱冠,往造焉。徽一見而異之,問弼曰:「夫無者誠萬物之所資也,然聖人莫肯致言,而老子申之無已者何?」弼曰:「聖人體無,無又不可以訓,故不說也。老子是有者也,故恆言無,所不足。」(《三國志·魏書·鍾會傳》注引何劭《王弼傳》)
這是一個頗為有趣的故事,說的是王弼從小喜歡《老子》,在年少時,有一次去拜訪名士裴徽,因為王弼主張本無,裴徽就問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問題:既然無是萬物之本,為什麼孔子不說無,而老子卻一直在說無呢?這裡潛藏的意思是:從以無為本的立場出發,究竟是老子比較厲害還是孔子比較厲害?在今天看來,這個問題的答案當然是多元的,可是放在當時的語境下就比較尷尬。因為自漢代以來,孔子就是聖人,現在如果強調以無為本,不就衝擊了孔子的地位了嗎?如果堅持孔子是聖人,其地位自然是不可否認的,那麼本無的立場又該如何貫徹呢?王弼所採取的策略是在孔老優劣的比較上凸顯孔子的地位。所以,王弼說孔子是聖人,他知道無是不可言說的,於是他就不說無;而相反,老子雖然一直講無,但是,從本質上來說,他其實是「有者」,一直說無是他的不足之處,他的境界離孔子還有一段距離。
這樣的處理反映出來的實際上是如何調和儒、道的問題,這也是個十分棘手的問題。王弼的解決方案實際上是非常有智慧的,即在認可並堅持儒家(孔子)地位的前提下,將道家哲學引入。我們後來所說的儒道融合或者儒道互補,實際上都是這樣的策略,也正是基於此,將魏晉玄學稱為新道家是不太妥當的。
魏晉時期還有一個非常著名的詞——「將無同」,說的其實也是這樣的問題。
阮宣子有令聞,太尉王夷甫見而問曰:「老、莊與聖教同異?」對曰:「將無同。」太尉善其言,辟之為掾,世謂「三語掾」。衛玠嘲之曰:「一言可辟,何假於三!」宣子曰:「苟是天下人望,亦可無言而辟,復何假一!」遂相與為友。(《世說新語·文學》)
「將無同」,就是差不多一樣的意思。這裡說的是名士阮瞻的故事:太尉王衍問阮瞻老莊與儒家有什麼異同,阮瞻的回應是「將無同」。對於這一回應,王衍非常滿意,因此就把他調過來做自己的下屬。這就是「三語掾」的典故,即因為三個字的回答而獲得官職。後面衛玠(魏晉一流名士,以美貌著稱,有「看殺衛玠」之典)和阮瞻之間的對話,實際上反映的是魏晉名士追求言語簡約的一種風格,也可以說是魏晉風度的一種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