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自學大全> 方法49 學習前後的準備和鞏固【預習地圖u0026複習地圖】

方法49 學習前後的準備和鞏固【預習地圖u0026複習地圖】

2024-10-02 03:02:39 作者: (日)讀書猴

  在開始學習前和結束學習後,將自己知道和理解了的內容總結成概念地圖的形式。我們可以根據繪製地圖的時間點和是否參照教材,將概念地圖分為四種。

  ·學習前×不參照教材。

  

  ·學習前×參照教材。

  ·學習後×不參照教材。

  ·學習後×參照教材。

  我們可以根據自己學習的進展來選擇繪製這四種概念地圖,完成預習和複習。本節中所提到的「預習地圖」和「複習地圖」分別是指在預習和複習中使用的概念地圖。概念地圖的具體製作方式如下。

  ① 把想到的幾個關鍵詞寫下來

  在繪製概念地圖時,第一步就是把想到的關鍵詞寫下來,寫的時候不需要按照順序。我們稱這些用來表示現象或是事物的關鍵詞為「概念標籤」。

  如果您想到了三個關鍵詞,那麼最好不要把它們一字排開,而是像三角形的三個頂點那樣排列,這樣之後連線的時候會更方便。同理,如果是四個關鍵詞,那麼可以把它們排成四邊形。

  如果畫圖有些困難的話,您也可以選擇將自己學習前知道的內容和學習後記住了的內容一條一條地用短句寫下來,但我認為繪製概念地圖要比逐條列舉更有效一些。轉動腦筋,努力去回想與某個關鍵詞相連的其他關鍵詞,這個過程能夠幫助我們更加高效地從記憶中調取更多的內容。

  還有一點就是,如果我們將這些內容逐條列舉出來,那麼每一條都處於並列關係,不方便記憶。相比之下,抓住這些關鍵詞之間的關係後再進行記憶,能夠有效地提升記憶的質量。

  ② 把相互關聯的概念標籤用線連接起來

  只要兩個概念標籤之間存在一定的聯繫,那麼就可以直接連線,二者之間關係具體是什麼可以之後再考慮,如果實在想不出,可以先在旁邊標註一個「?」。

  當我們在連線,或是思考這些關鍵詞之間的具體關係時,經常還會突然再想到一些新的關鍵詞。這也從另一個角度證明了概念地圖要比逐條列舉更有效,能夠從記憶的深處打撈出更多的內容。

  ③ 想一想連線的概念標籤之間具體是什麼關係,寫在線上

  這些關係詞被稱為「關係標籤」。

  在原版的概念地圖中,關係標籤大多是一些介詞或動詞。當我們在繪製概念地圖時,只要是能夠用來形容關係的詞語(例如相似、相反、對立),都可以用來做關係標籤。

  A→(is a)→B ……「A是B」

  A→(has a)→B ……「A中包含B」

  A→(in)→B ……「A在B之中」

  A→(with)→B ……「A伴隨著B」

  A→(kind of)→B ……「A是B的一種」

  ④ 在②和③的過程中,如果想到了新的概念標籤, 可以隨時添加到圖中

  ⑤ 重複②~④

  每當想到了新的概念標籤,就把它們先添加到概念地圖中,連線,再填寫關係標籤。在這個反覆添加的過程中,概念地圖也會不斷地成長。每一張地圖都代表了我們在某一個時間點的記憶與理解的狀態。在旁邊寫上繪製的日期,這樣當我們以後重新回顧,或是與之前的概念地圖做比較的時候,就會發現自己的理解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有了哪些新的進步。

  繪製預習地圖的一些關鍵點

  學習前×不參照教材

  不要翻書,想一想有哪些關鍵詞或是短語與自己接下來將要學習的內容有關,將它們全部寫下來。除了當前自己所掌握的相關知識以外,由此能夠聯想到的其他內容也都可以寫下來。

  接下來,如果能夠思考一下這些概念標籤之間的關係,然後用具體的詞表示出來,那自然是再好不過。然而當我們在面對一個尚未開始學習的領域時,可能會很難確定這些概念標籤之間的關係,在這種情況下,可以先標註一個「?」。整個過程最好限定在一段較短的時間內(例如5分鐘內),在計時結束前一直寫下去,不要停筆。

  學習前×參照教材

  拿出接下來準備讀的書,或是翻開今天打算學習的內容,從目錄中提取一些關鍵詞,寫到紙上。

  當我們在面對一個未知的領域時,如果光看目錄中的小標題可能會感到一頭霧水。此時,可以在自己不理解的詞旁邊標註一個「?」。如果您隱約覺得兩個詞之間似乎存在某種關聯,但卻不知道這種關聯究竟是什麼,那麼可以在連接兩個詞的線上標註一個「?」。如果您對書中的內容作出了自己的預測,也可以將這些預測寫下來,並在前後分別標註一個「?」。這些「?」就像是路標,能夠告訴我們在學習時應該關注哪些內容,以及通過學習應該獲得哪些成果。

  繪製複習地圖的一些關鍵點

  學習後×不參照教材

  回憶今天學習過的內容,或是剛才看完的書中的某一章節,將腦海中浮現出來的內容用單詞或短語簡單概括出來,然後寫在紙上,寫的時候不需要按照順序。即使是印象比較模糊,不那麼準確,也可以先寫下來。整個過程最好限定在一段較短的時間內(例如5分鐘內),在計時結束前一直寫下去,不要停筆。

  在填寫關係標籤的過程中,我們通常還能夠回憶起更多的內容。

  學習後×參照教材

  先在不參照教科書的前提下繪製出一張概念地圖,然後再對照教材和筆記,查缺補漏,修正錯誤。

  預習地圖、複習地圖的實例

  通過閱讀《認知心理學與教育實踐攜手改變課堂》一書,來了解學習科學。

  (預習地圖)

  學習前×不參照教材

  學習前×參照教材

  (複習地圖)

  學習後×不參照教材

  學習後×參照教材

  通過將理解圖示化來促進記憶

  有一種觀點認為,將自己記憶中的內容寫下來,會對學習起到促進作用(即使是未能成功回想起來也同樣有效)。本節中所介紹的預習地圖&複習地圖,就是將約瑟夫·D.諾瓦克提出的圖示化手法——「概念地圖」與這種觀點結合了起來。

  很久以前人們就已經發現,將記憶中的內容對外輸出的過程,會對記憶與理解產生促進效果。一般認為,這種輸出能夠促進長期記憶網絡的重構,從而在加深理解的同時,讓記憶變得更加牢固。

  任何知識和信息都無法在完全孤立的狀態下發揮作用,也無法在完全孤立的狀態下根植到我們的記憶中。也就是說,我們必須把新的知識和自己已有的知識建立聯繫,否則別說是理解,就連單純的記憶都十分困難。

  我們的長期記憶是一種網狀結構。新的知識會被收納到記憶網絡中,與已有的知識建立聯繫(對原本的記憶網絡進行重構),這就是學習的過程。所謂理解,就是指知識與其他知識之間建立聯繫,而「加深理解」則是指增加這種聯繫的數量。

  如此看來,記憶和理解既不是相互對立,也無法相互取代,只是人們從不同的角度為同一種現象賦予的名稱而已。

  與已有知識建立聯繫的重要性

  概念地圖原本是用來展示學生所掌握的科學知識。通過繪製概念地圖,學生能夠將自己頭腦中的知識和理解的結構(聯繫)圖示化,這種方法既適用於個人,也適用於組織團體。

  諾瓦克是在大衛·奧蘇伯爾所提出的「在學習新的概念時,事先掌握的知識非常重要」這一學習觀的基礎上,提出了概念地圖的具體步驟和使用方法。諾瓦克在其著作《學會如何學習》(Learning How to Learn)一書中講到「將新的概念與命題同化到現有的認知結構中,這一過程與有意義學習相關聯」。

  將新的信息加入現有的認知結構中,使其與原有的信息產生關聯,這一過程被稱為「新知識的結構化」,也是學習過程的核心。

  畫出自己當前所掌握的所有「聯繫」,就相當於是把自己理解和不理解的內容,以及理解的程度全部用一張圖表示了出來,方便我們對自己理解的現狀進行回顧。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能會注意到自己的知識有一些缺漏,也可能會發現新的「聯繫」,這些都能夠對我們的學習起到促進作用。

  如果我們能夠養成習慣,當遇到新的知識或是尚未理解的知識時,想一想它們可以與哪些知識聯繫起來,那麼我們的理解能力也會有所提升。

  當我們回頭看自己一開始寫下的概念標籤,思考它們之間的關係時,通常還能夠想到新的關鍵詞,或是發現一些新的聯繫。這就意味著,在盡力書寫的過程中,我們能夠回想起的記憶內容也會變得越來越多。

  在預習時,這種做法能夠活化原有的知識,方便新的知識與原有的知識建立聯繫。而在複習時,努力去回想起更多學過的內容,能夠促進記憶的鞏固和理解。

  無論學習者眼中的自己有多麼無知,都不可能是完全一無所知。事實上,我們每天都在利用自己的知識儲備,對日常生活中的所見所聞作出理解和判斷。

  學習的過程並不是把東西塞到一個完全空著的架子上。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對我們來說,無論是記憶有意義的事物,還是記憶一組無意義的符號,應該沒有任何區別,然而現實顯然並非如此。

  我們的長期記憶是一種網狀結構,記憶和記憶之間會產生聯繫。所謂學習,就是將新的要素添加到記憶網絡中,建立起新的聯繫,對原本的記憶網絡進行重構。

  每當我們學習一項新的知識,與其相關的已有知識也會發生變化。如果一項新的知識與其他事物之間的關係不是很密切,屬於「淺層次」知識,那麼這項知識就會被添加到我們知識網絡的外圍部分。也就是說,學習這項知識能夠帶來的變化比較有限。

  相反,如果一項知識與許多事物都存在聯繫,屬於「深層次」知識,那麼這項知識就會被添加到我們知識網絡的中心區域。也就是說,學習這項知識會對我們已有的知識產生大範圍的影響。

  這樣一想就會發現,不同的知識在知識網絡中所處的位置不同,所以我們學習起來的難易度和速度也會有所不同。那些淺層次的知識幾乎不會對已有的知識產生影響,因此我們的學習速度就會很快。相反,我們在學習深層次的知識時,則需要對已有的知識進行大範圍的更改。因此我們會產生強烈的牴觸情緒,並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處於不穩定的狀態。學習的過程大抵如此。

  因此,學習新的知識能夠從不同程度上改變我們對事物的看法和思維方式。越是深層次的知識,就越會為我們的認識和思考帶來大範圍且深刻的影響。這些變化都是不可逆的。

  從好的方面來看,如果學習真的只是「把東西塞到空架子上」,那麼隨著我們掌握的知識越來越多,架子變得越來越擁擠,學習也會變得越來越困難,達到了限額後就無法再繼續下去了。

  然而事實上,學習是對知識網絡的重構和擴張,所以無論我們學習了多少知識,都不必擔心會達到限額。相反,我們掌握的知識越多,知識網絡就會變得越複雜,這樣一來,新的知識就能夠找到更多的接入點,學習的過程也會變得更加輕鬆。

  知識之間原本就是相互聯繫的

  學習新的知識,就是將其與原有的知識聯繫起來,對知識網絡進行重構和擴張。明白這一點,要比掌握「高效的學習方法」有更重要的意義。

  原因在於,這句話揭示了知識和所有與之相關的行為的本質。

  然而,學校卻並不會主動告訴我們這一點。

  在學校中,每一門學科的教學內容都是事先規定好的,而且必須在有限的時間內教授完畢。如果我們順著知識之間的關聯不斷向前摸索,那麼很容易就會超出規定的學習範圍。

  每個人對知識的好奇心都充滿了不確定性,很難完全停留在某一門科目或是專業領域的範圍內。或許正是出於這個原因,儘管好奇心和知識之間的關聯性是我們求知之路上繞不過去的「起點」,學校卻仍然很少去關注這一方面。

  世界上沒有任何一本書能夠包含我們所需要的所有信息。同理,世界上也沒有任何一門科目或是知識領域能夠把我們對知識產生的好奇心完全包含在內。

  然而對於我們這些自學者來說,想學什麼、如何去學,這些都可以由我們自己來決定。我們對知識的探求可以跨越一切邊界,不必顧及任何其他人的看法。我在前文中已經提到過只讀一本書是不夠的,也介紹了如何去擴張自己探求知識的範圍。請大家勇往直前,去將知識關聯起來吧,知識也正在前方等待著我們。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