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輪轉,不要害怕

2024-10-02 02:35:47 作者: 一行禪師

  一天,佛陀在善來山的鞞沙伽羅園林坐著時,對眾比丘說:「比丘們,我想給你們講說真正偉大的人的八種覺證。阿耨樓陀尊者也曾經講說過這些覺證的內容。它們是大智者體證的真理,有助於一般人對治顛倒昏沉,以使他們能轉迷為悟。

  「第一所覺證的,就是一切世法的無常與無自性。觀照世法無常和無自我之性,你們便可以解除苦惱,達至開悟、平和與喜悅。

  「第二所覺證的,就是越多的慾念會產生越多的苦惱。世間的一切罪苦,都是來自貪慾。

  「第三所覺證的,就是少欲簡樸的生活,才會導致平和、喜悅與安寧。在簡單的生活中,才會有時間集中於大道的修行和幫助別人。

  「第四所覺證的,就是只有努力精進,才可達至覺悟。怠惰與沉迷欲樂之中,都是修行的大障礙。

  「第五所覺證的,就是無明乃了無止境的生死輪轉之起因。你們要謹記時刻多聞多學,以增長你們對一切事物的真正了解和發揮你們的辯才。

  「第六所覺證的,就是貧窮會導致憤恨,因而引起循環性的惡念邪行。在廣行布施的時候,行大道者應以平等心對待所有的人,不論是朋友、敵人、過去曾犯錯或目前造成傷害的人。

  本章節來源於𝒃𝒂𝒏𝒙𝒊𝒂𝒃𝒂.𝒄𝒐𝒎

  「第七所覺證的,就是雖然我們有住世的任務去教導和幫助他人,但也絕不可以為世務所纏。出家的修行人,只得三衣一缽,他們應該過簡樸的生活,以慈悲視眾生。

  「第八所覺證的,就是我們不只是為自己開悟而修行,而是要全然貢獻自己於帶導他人入覺悟之門。

  「比丘們,這就是真正偉大者的八種覺證。所有真正偉大的人,都因為這些覺證而達至徹悟。無論在哪裡,他們都會以這些體證來指導他人,開闊別人的視線,以使人人都找尋到導致解脫覺悟之道。」

  當佛陀回到王舍城的竹林精舍,他獲悉薄伽梨比丘病重的消息,並知道他很想見佛陀最後一面。薄伽梨比丘的侍從前來謁見佛陀。他向佛陀三鞠躬後,說道:「世尊,我的師父病重。他現在寄住在一位造陶瓷的在家弟子家中,囑我前來代他向你頂禮。」

  佛陀對阿難陀說:「我們立即前去探視薄伽梨比丘。」

  薄伽梨比丘見到佛陀步進他的房間時,竭力嘗試坐起來。

  「不用了,薄伽梨,」佛陀說道,「不要坐起來。阿難陀和我會坐在床邊這兩張椅子上。」

  與阿難陀坐下後,佛陀說:「薄伽梨,我希望你會恢復體力,痛苦減少。」

  「世尊,我的體力正迅速減弱,而因為疼痛加劇,我實在感到很辛苦。」

  「那麼,我希望你沒有擔憂悔疚的苦惱。」

  「世尊,我是有擔憂悔疚的苦惱的。」

  「我希望你的悔疚不是因為曾犯戒律所致。」

  「不是,世尊,我一向都嚴持戒律,心中無疚。」

  「那你擔憂和後悔的是什麼?」

  「我悔疚的是我久病以來,未能親往探視世尊你。」

  佛陀用微帶責備的語氣說道:「薄伽梨,不要擔心這些。你活了無疚的一生,這就已經是我們師徒間最難能可貴的了。你以為要見到我的面容才是見佛嗎?這外在的身體是不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我所教之道。你見到佛所教的,就是見到佛。如果你單是見到我這個身體而不見我所教的,那便完全沒有價值了。」

  靜默了一會兒,佛陀問道:「薄伽梨,你明白我和你的身體,都是同樣的無常不實嗎?」

  「世尊,我能很清楚地體會到這點。身體不斷在生、死和變化,我也明白到感受也是無常虛幻,不斷地在生、死和變化,思想、行念和意識也都依循生死的規律。它們全部都是不永恆的。今天你來訪之前,我曾觀想五蘊無常之性。我見到生命的五條川流——色相、感受、思想、行念和意識,全都沒有獨立的自性。」

  「好極了,薄伽梨!我對你很有信心。五蘊內的一切,都不存自性。張開眼睛看清楚,哪裡沒有薄伽梨?什麼不是薄伽梨?生命的美妙,到處皆是。薄伽梨,生與死都再不能碰觸你。對你四大元素假合的身體,置之一笑;對你體內起伏的疼痛,也只需置之一笑。」

  薄伽梨微笑,眼裡閃著淚光。佛陀站起來離開。佛陀和阿難陀離開之後,薄伽梨請他的朋友把他連人帶床地扛到仙人山上去。他說:「像我這樣的人,怎能在房間裡死去?我要在遼闊天空之下的山邊辭世。」

  他的朋友於是抬了他上仙人山。那夜,佛陀禪坐至深夜。剛天亮,他便告訴幾個經過他房子的比丘,說:「前去探訪薄伽梨比丘,叫他不要害怕,他將會很安詳無悔地入滅。告訴他要安心,我對他很有信心。」

  當比丘們找到在仙人山的薄伽梨比丘時,他們把佛陀的訊息傳遞給了他。這時,薄伽梨說:「朋友,請你們把我從床上移到地上去,我怎可以在高床上接聽佛陀之語?」

  他們照他所要求的去做,再重複一遍佛陀所說的。薄伽梨合掌說道:「兄弟們,回到精舍時,請你們代我向佛陀作三鞠躬,並告訴他薄伽梨比丘已不久於人世,又受著嚴重的疼痛。告訴他薄伽梨清楚見到五蘊的無常和無自性。薄伽梨已不再受五蘊所縛。臨終時,薄伽梨已釋放了所有的恐懼和憂惱了。」

  比丘們說:「師兄,放心吧。我們回去時,會替你向佛陀三鞠躬和轉告你的遺言的。」

  比丘們剛離開,薄伽梨比丘便入滅了。

  那天下午,佛陀與數名比丘爬上仙人山,藍天沒有點滴的雲。只見一絲的輕煙從山下的一間房子裡緩慢地裊裊上升,在空氣中飄浮了一會兒,便散失得了無痕跡。望著廣闊圓渾的天際,佛陀說道:「薄伽梨已得到解脫了,再沒有妄想心魔可以擾亂他了。」

  佛陀繼續他的行程,前往那爛陀和毗舍離。一天,在大樹林的大林精舍里,佛陀對比丘們說:「作為眾生之一,人類多少都必定要受苦。不過,那些虔於學習和修行正法的人,是會比其他人少受很多的苦的。這是因為他們具有了解的慧力——他們修行的果實。」

  當日非常悶熱,佛陀和比丘都坐在美麗的娑羅樹蔭下。他用手撿起一小撮泥土,提在他的拇指和食指之間,問道:「比丘們,如果我們將這泥土與伽耶山相比,哪一樣較大?」

  「當然是伽耶山大得多了,世尊。」

  「正是如此啊,比丘們。那些因修習正法而生慧的人,他們所受的苦比起那些沉淪於無明的人所受的,實在少得太多了。無明把痛苦擴大了億倍。

  「比丘們,又譬如一個被箭射中的人,他會感到疼痛,但如果他被第二支箭射在同一位置上,他的疼痛將會是雙倍的嚴重;又如果他被第三支箭射中同一位置,他要受的疼痛就更加嚴重得超出千倍了。比丘們,無明就是第二和第三支箭,它會加強痛楚。

  「由於能深切了解,一個行者便可以替自己和他人防止痛苦加深。當不安的肉體或精神感受生起時,智者並不會擔憂、埋怨、飲泣、捶胸、扯發、折磨自己的身心或暈倒,他會平靜地觀察他的感受,而很清楚知道這只是一種感受而已。他知道他並不是那感受本身,而且更不是受制於這種感受。這樣,痛苦便不能纏縛他。當他有痛苦的感覺時,他知道那痛苦感覺的存在。但他沒有失去他的平和鎮定,沒有擔憂,沒有畏懼,更沒有怨言。因此,他的痛苦便只是肉體上的,而不能擴散和扼殺他的整體。

  「比丘們,你們要精進修行甚深的察覺,以能得到慧果的產生,因而脫離痛苦的藩籬。那時,生、老、病、死,便再不會對你們造成任何擾惱。

  「一個比丘要去世的時候,他應該投入於觀照身體、感受、心和心生的物象之中。他的每一靜態和行動,都應該盡在專念之中,就是他的感受,也應該投於專念。那比丘應該觀照身體感受的無常性和互依性,以使他不會再被身體和任何好與壞的感受所縛束。

  「如果他需要氣力來抵受痛苦,他應該這麼觀想:『這是一種需要我全部氣力來抵受的痛苦。這痛苦並不就是我,我不是這痛苦,我沒有被這痛苦控制。我此刻的身體和感受,就像一盞油盡芯枯的燈,快將熄滅。燈的光,只是因緣而現、因緣而滅,我不被緣所困。』如果一個僧人這樣修觀,平和解脫便會現前。」

  初雨的來臨,將炎夏的熱氣頓消,佛陀回到祇園精舍結夏安居。他再次對比丘和比丘尼講說緣起之法。一個比丘起來問道:「世尊,你說意識是形相的基本,那麼,是否所有世法都是由意識而生呢?」

  佛陀答道:「對。色相只是意識的客體對象,主體與客體是意識的一體兩面。沒有客體,就不可能有意識。意識與意識的客體,是互依而存的。就因為意識的主客兩體不可分割的關係,它們便可說是因心想而生的了。」

  「世尊,如果色相是由意識所生,那麼意識不也就是宇宙的來源?有沒有可能知道意識或心識是從何而來的?它起自何時?我們可否說心是有開始的?」

  「比丘們,始與終都只是心智構造的概念。其實,並沒有真正的始或終,只有當我們被困於無明之中的時候,才會產生始與終的念頭。人就是因為被困於無明,才會墮落生死輪轉之中。」

  「如果生死輪轉無始無終,我們又如何跳出生死呢?」

  「生和死也都只是無明所生的意念。超越了生與死和始與終的念頭,便是超越了這個了無止境的輪轉。比丘們,我今天就說這麼多了。謹記修習深觀萬象,我們日後再談這個問題。」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