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回重出江湖武后又現霹靂手二聖臨朝婦女能頂半邊天
2024-09-29 12:03:10
作者: 暮淺安
最冤的還是上官儀。他在這場風波中究竟扮演了什麼角色?正史不載。如今不同立場的武則天傳記,有不同的說法。甚至有人說,是他唆使宦官王伏勝坑害武后的,在事件里充當的是主謀。但大多數史家還是認為,他不過附和了高宗的意圖罷了。就算他對武后輔政不滿意,身為臣子,結交宦官,陰謀廢后,這事件風險又大又沒太多意義的事,以上官儀的文人風骨,恐怕還不屑於這麼繁瑣。
這場風波其實非常兇險,武則天之所以能舉重若輕,一番言辭就把危機化解了,是因為她抓住了高宗的弱點。
但是事情不能這樣就算完,發難者、附和者,是一定要付出代價的。
高宗被厲害老婆逼得無路可退,只好隨她去了。
本章節來源於𝖻𝖺𝗇𝗑𝗂𝖺𝖻𝖺.𝖼𝗈𝗆
可惜了上官儀一肚子文才,還沒等全倒出來就歸天了。他是唐朝培養出來的第一代科舉出身的宰相。
他的一首五言詩《入朝洛堤步月》,至今還令古典文學教授們拍案叫絕:
脈脈廣川流,驅馬歷長洲。
鵲飛山月曙,蟬噪野風秋。
詩里的「廣川」是指洛水,「長洲」是指洛堤。寫的是他在東都洛陽皇城外等候上朝的情景。唐初時,百官上早朝沒有室內場所可供歇腳,大家必須在破曉前趕到皇城外等候。洛陽的皇城緊挨著洛水,皇城門外就是橫跨洛水的天津橋。
唐代宮禁森嚴,天津橋入夜要鎖閉,天明時才開鎖放行。因此百官一大早都得在橋下的洛堤上站著,隔著洛水等候放行入宮,就連宰相也不能免。
據劉餗《隋唐嘉話》載,上官儀當宰相那會兒,「嘗凌晨入朝,巡洛水堤,步月徐轡」,就是騎著馬兒慢慢地走。某日大概心曠神怡,即興吟詠了這首詩。當時一起等候入朝的官員們,聽到遠處上官大人的「音韻清亮」,再一抬頭:嗬,「望之猶神仙焉」!
到底是詩人出身的宰相,同是在洛堤等候,其超逸之氣,在群僚中如鶴立雞群。
這首詩寫得仙風道骨,配上高頭大馬和馬上長衫飄飄的上官儀,真是迷倒萬千少女。李治是一位風流皇帝,文學藝術的造詣很深,這樣的一個人物對他太有殺傷力了,所以上官儀的仕途非常順利。
但是,既然是個文人,那就有文人性格,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書呆子氣。上官儀是什麼性格呢?簡單說,就是心地單純,又恃才傲物,而且對某些原則還有點死心眼。對怎樣處理和皇帝家庭的關係這樣複雜的政治問題了解不深。
而唐高宗心裡正憋著對武則天的怨氣,換上這麼一位不知輕重的高參,這火就給激發起來了。所以,上官儀這麼一說,唐高宗本來還沒有明確目標的心,一下子堅定起來了,立刻命令上官儀草擬廢后詔書。
上官儀吃透了做詩的格律,卻沒吃透伺候上級、特別是伺候皇上的禁忌。他付出的代價是:從宰相變成了苦命的小白菜。
能把上官儀和王伏勝牽到一起的線索,很容易就給找到了:廢太子李忠。
上官儀和王公公居然都跟廢李忠有點兒瓜葛。在李忠為陳王時,上官儀是王府的諮議參軍,王伏勝也曾是廢太子忠的原東宮太監。
有這些就足夠了。武則天授意許敬宗,誣告上官儀和王伏勝他們串通起來教唆故太子李忠「謀逆」,欺矇皇帝,圖謀不軌。
太子本來就容易被扣上謀逆的帽子,廢太子,那就更是「舉頭望天色,低頭看臉色」的角色了,至今還能活著已經是武則天「心太軟」的結果了。這道奏表一上,高宗心裡暗自叫苦:一面是老婆,一面是兒子。但是為了平息武后的怒氣,他只好准了奏。
麟德元年(664年)十二月,上官儀被逮下獄,和他兒子上官庭芝,還有王伏勝,一併砍了腦袋,家屬也被籍沒。最可笑的是,當年正是上官儀起草了廢李忠為庶人的詔書,現在,兩個人倒莫名其妙地成了同黨。上官儀死後,他家的女眷也一同獲罪,被沒入後宮成為奴婢。孫女上官婉兒,那時還在襁褓中,也跟著做了宮婢的媽媽入了宮。日後,武則天居然把昔日仇人的孫女培養為自己的心腹。這就是武則天的本事。
兩天後,廢太子李忠被賜自盡。
事情還牽連到劉祥道,他因「與上官儀交通」而被罷右相,留任禮部尚書——這已經算輕的了。他一直在往後躲,但秋後算帳還是找上他了。受牽連的尚書左丞鄭欽泰等朝臣,都被流貶。
雞殺了,毛拔了,也就風平浪靜了。至於為什麼要殺雞,連雞自己也都明白,因而武后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一場危機有驚無險地解決了,武則天算是險勝。雖然涉險過關,可是事後回想起來,武則天反倒更加困惑了。她原以為,當皇后已經是一個女人榮耀的頂點。現在看來,這個尊貴的身份仍然不能夠給她足夠的保障。身家性命原來只在皇帝的一念之間。這個頓悟讓她不寒而慄。促使她進一步思考:怎樣才能夠有效地運用手中的權力來保護自己,從此不再受任何人的擺布呢?
事件平息後,武則天就找李治談話了,而且談得推心置腹。她說,您是個好皇帝,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但是您有一個弱點,就是耳軟心活,容易拿不定主意,聽別人攛掇。您哪裡是真的想廢掉我呀,但是上官儀在您耳邊一調唆,您就把握不住了,差一點就把我廢掉。這事情如果真的發生了,您會造成多大的損失啊。為了不再出現這樣的問題,以後我陪著您一塊上朝,大臣無論是對你進忠言還是進讒言,我都幫您分析分析,這樣您就不會魯莽行事了。
這就明確提出了和唐高宗一起臨朝聽政的要求。唐高宗如何反應的呢?他此刻心裡充滿了悔恨和不安,正不知怎麼向老婆大人賠罪呢,就同意了。
為不再給反對派可乘之機,她毅然從幕後走上前台。每次上朝,皇上坐在前面,武后垂簾在後,政無大小,都要由二人一起裁決。自此,群臣上朝,萬方奏表,都稱武后、高宗為「二聖」。
早朝時,百官驚異地發現,在高宗皇帝御榻的旁邊,吊起了一扇翠簾。翠簾後,一個身著朝服的女人的身影若隱若現。據《資治通鑑》記載:「自是上每視事,則後垂簾於後,政無大小,皆與聞之。天下大權,悉歸中宮,黜陟殺生,決於其口,天子拱手而已,中外謂之二聖。」唐代人管皇帝叫「聖人」,現在帝後共同臨朝掌政,人們就把他們合稱「二聖」。這真是武則天一生中光彩奪目的一筆——她又升了一步,即使是在名義上,也成了真正的皇帝了。
而在實際上,她所獲更多。經過夫妻倆的這一番較量,高宗徹底認輸,把大權拱手讓出,群臣上奏,要看的必須是武后的臉色了。
是時勢造英雄?英雄造時勢?還是兩者互動?官僚們開始習慣於對一個女人俯首稱臣,然後,心情複雜地注視著這個女人逐步走向權力的巔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