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回千鈞一髮解決廢后風波臨危不亂盡顯風流人物
2024-09-29 12:03:07
作者: 暮淺安
就在她鬧騰正歡的時候,突然飛來橫禍,五指山壓頂,說起來禍起厭勝。
麟德元年(664年)十二月,宦官王伏勝舉報,說武后常召道士郭行真進入宮禁,行「蠱祝」「厭勝」之術。
事情到底是怎麼回事?那麼,先假設是真的,武后要咒誰,還煞有介事地請了專家來?史上不載。後世有人做了各種推測。
第一種可能,厭勝的對象是唐高宗。說武則天此時已經產生了更大的野心,想用這種方法來詛咒高宗,提前接班。
武則天是否願意詛咒她的丈夫早死呢?拿現在的話來說,李治是什麼?是長期飯票和護身符啊,只有唐高宗活著,她才有享受榮華的機會。換言之,此刻她離皇位還很遙遠,唐高宗還是她的參天大樹。
第二種可能,武則天厭勝的對象是王皇后和蕭淑妃的鬼魂,因為她們陰魂不散,一直讓她的心靈不得安寧,所以只好乞靈於超自然力量。
別忘了,武則天心理素質超好,往事隨風,她沒有必要現在才感到不安。
第三種可能,厭勝的對象是武則天自己的外甥女。前面說過,武則天親生的姐妹還有兩個。老三早死,剩下的就是一個姐姐。武則天長得很漂亮,史書記載她「龍睛鳳頸」,「方額廣頤」。她的姐姐想來也不錯,可惜丈夫賀蘭越石早早就死了。武則天得志後,就把姐姐留在宮裡,姐姐還帶來了一雙兒女。沒想到,姐姐和高宗很快就打得火熱。幸好姐姐很快就死了。可是,唐高宗對傾國傾城的小外甥女寵愛有加,甚至還想把她納進宮來,做一個妃子。可以想像,武則天的心裡挺添堵。所以,她要詛咒小外甥女賀蘭氏。
不妨想一想,武則天的哪個敵人是被她「咒」死的?一個也沒有。以她的手腕,會用這種毫無用處且陷自己於危險的方法嗎?很難想像她會冒著這麼大的風險,神神叨叨地在宮裡作法。說實話,這可比陰謀暗害的罪過大多了,危險性極高而且效果還不好。事實上,乾封元年(666年)這個不知天高地厚、妄圖和武則天鬥法的小姑娘才死於非命。武則天是個說干就乾的人,如果此時,她就看出這個「小妖精」別有企圖,恐怕不可能拖到兩年以後。
「厭勝」只是李治怒髮衝冠的一個理由,再看看讓李治勃然大怒的第二個原因;道士郭行真再怎麼是專家,也是個男人,居然可以在武后庇護下私自出入宮禁,這又怎麼能忍?
那麼,這個道士是何方神聖?武則天和郭行真到底幹了什麼呢?
其實,高宗本人和他也有交往。他曾奉唐高宗和武皇后之命,到泰山立鴛鴦碑,為帝後祈福。所以,這個人出入宮廷不是一天兩天的了,武則天和他有交往很正常。
其次,一個宦官膽敢告當朝皇后,這個事情本身就讓人琢磨。武則天在後宮早就建立了發達的情報網,沒想到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還有人在監督她!這個人是誰派出的呢?換句話說,誰才敢派人監督皇后,甚至告發皇后?只有皇帝!
按照《資治通鑑》的記載,就是武則天「及得志,專作威福,上欲有所為,動為後所制,上不勝其忿」。武則天此時攬權過多,皇帝處處受掣肘,必然有所反應。於是安排宦官,來了個臥底。
不過,懷疑和不滿,始終會讓外人鑽空子的。尤其是親密的人之間。
而王伏勝,就是利用了李治對武后的懷疑,想要興風作浪。
不過有人猜測,還有另一種可能——高宗李治不僅派王伏勝監視武則天,而且一手策劃了這次誣告。
想想就明白這種可能性不是很大。更可能是李治無意間流露出對皇后專權的不滿,讓王伏勝利用了。
在有些小人物看來,領導的不滿就是一種授意。最明顯的一個證據就是此事的結局——武則天三言兩語就把六神無主的李治給擺平了。如果這一切都是李治處心積慮事先策劃好的,應該態度相當堅決。就像他當年廢除王皇后一樣,那麼多阻礙,不是照樣廢了嗎?真的下決心了,又怎麼能讓武則天那麼輕易挽回呢?
當時,李治對武則天有不滿是肯定的,這也難怪,感情再好的夫妻,當初多麼山盟海誓的夫妻,也有拌嘴的時候,這和感情無關,只是環境變遷下思緒的自然動盪。
本來心情就不好,又聽到這麼勁爆的消息:厭勝!和男道士單獨「作法」!盛怒之下,軟弱的高宗也來了蠻勁兒:他想要再次廢后!
不過,一向分不清東南西北的李治打算找個人商量商量,這個人就是上官儀。
上官儀時任西台侍郎、同東西台三品,是宰相。據史載,太宗和他算是文友了,每逢寫文章,都要讓他改稿;寫了滿意的文章,還要讓他也寫一篇相和。因此,皇家的盛宴,他頓頓都落不下。
上官儀幼年成長於南方寺院中,受南朝文風薰陶,「文並綺艷」,尤擅五言詩,他的五言詩句藻綺麗,很講究格律。詩歌內容大多是歌功頌德。後來因為地位顯赫,時人多仿效,世稱「上官體」。
比方下面這首《詠雪應詔》:
禁園凝朔氣,瑞雪掩晨曦。花明棲鳳閣,珠散影娥池。
飄素迎歌上,翻光向舞移。幸因千里映,還繞萬年枝。
高宗把他叫來後就是一頓牢騷,說自己實在忍受不了「妻管嚴」了,問他有什麼主意。
這傢伙想都沒想,張口就道:「皇后專恣,海內所不與,請廢之。」他以為這是作詩哪?語不驚人死不休?
高宗心裡憋屈,也就同意了。於是就叫上官儀起草廢后詔書。
難道武則天頭頂上的鳳冠,就要搖搖欲墜了?
在這千鈞一髮之際,換了別人,早就跌下馬來,但武后畢竟是武后,她的情報網在當昭儀時就遍布宮內。事情一出,按照《資治通鑑》的記載,「左右奔告於後」,皇帝身邊的宮人以百米衝刺的速度跑到後宮,向武則天報警。
每個人都有主子,成功的前提之一,就是知道自己的主子或者夥伴是誰,為主子效勞是牽扯自己利益的事。
這消息不啻晴天霹靂!此時真是滄海橫流,方顯女英雄本色。她沒有一分一秒的猶豫,風風火火地趕去見李治。
那上官儀可是著名的筆桿子,下筆千言,倚馬可待。廢后的詔書墨跡未乾,武則天已經領著人從天而降,面帶慍怒出現在他們面前!
人贓俱獲!看來眼線報告的是事實。
面對氣勢洶洶的武后,本來就心虛的唐高宗嚇傻了。
他們畢竟是十幾年的夫妻了,武則天對唐高宗的性格拿捏得非常準確。她知道,唐高宗是一個多情而又懦弱的人,於是軟硬兼施,當即跪在高宗面前自辯:「妾與陛下年少相識,情真意篤,相守到如今。十餘年間,幾經大風大浪,無數個蕭索的夜晚。天下之大,唯陛下與臣妾爾。妾日日為龍體憂心,尋訪名醫並無良策,太醫之法亦不奏效。郭行真尋得去疾秘法,妾親自服用,以驗藥效。倘若妾身有何不測,皇子尚幼,還望陛下垂顧!」說到動情處,已然淚如雨下。
唐高宗連自己為什麼要廢掉她都忘了,又是羞愧,又是懼怕,只好從實招來,說是王伏勝舉報云云。武后則辯駁道,王伏勝並不在後宮值勤,何以知曉有「厭勝」的事?
高宗竟無言以對。上官儀見事不妙,已經悄悄退下了。
隨後,武后不卑不亢地陳述了幾年來辛苦輔政的事,軟中帶硬地問,為何不信妻子卻信一個奴才,竟然不顧夫妻之情,妄棄無辜?
這一問,一下就把高宗給制服了,連忙收起詔書草稿,但仍是驚魂未定,生怕武則天怨恨,便說:「朕初無此心,皆上官儀教我。」
武后聽罷,恨道:「好,好!」起身就回了後宮,高宗只得乖乖地跟在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