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回改革官名推陳出新破格用人賞罰分明
2024-09-29 12:03:05
作者: 暮淺安
長孫無忌這匹烈馬被武則天三下五除二搞定後,她開始馴馬——駕馭百官。
本書首發𝖻𝖺𝗇𝗑𝗂𝖺𝖻𝖺.𝖼𝗈𝗆,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武則天把朝中的關隴集團掃地已盡,又在觀念上突破門閥的桎梏。此後便開始破格用人,採取科舉、選舉、薦舉等各種形式網羅可用之才。像許敬宗、李義府、辛茂將、任雅相、盧承慶等,都是出身中小地主階級,被武則天任為朝中要職。她讓高宗親見參加面試舉子,從民間選拔人才。郭待封等人便是由高宗當面策試選出的知識分子,以後都成為朝廷中的重要官員。
武則天以皇后身份輔政、主政乃至最後大權獨攬,這些行為觸犯了正統的儒家禮法,必然會遭到士大夫階層的「制度性抵制」。以致她手中無將無兵,勢單力薄,「正人君子」不會主動依附她、支持她。因此任用了一批被關隴集團排擠的庶族官員,為她開路。由於「飢不擇食」,未免魚龍混雜,一些像李義府那樣的貪侵、奸詐小人,也被她用作衝鋒陷陣的幹將。小人們的角色,不過是揣摩她的政治意圖,充當一個工具而已。
以她的聰明睿智,對朝中官員她了如指掌,誰有什麼特點、有什麼弱點、用在何處、如何使用,她都駕輕就熟。
對她來說,「小人如衣服,利益如手足」。當政權穩操在武則天手中以後,這些小人、酷吏便失去了作用,她就會順應人心將他們毫不留情地拋棄。這樣的例子不止一個。當後來她登上權力頂峰並鞏固了體制之後,所用之人就基本都是「正人」了。武則天有一個使用「小人——酷吏——良臣」的曲線變化,但這並不意味著她先糊塗、後清醒,而完全是由政治情勢所決定的。
武則天很有納諫的政治風度和胸襟,她和大臣們的關係比一般皇帝要寬鬆多了,有時簡直很隨便、很隨和。但是她更有一種整肅百官、威懾君臣的本領和意圖。她的這種政治手腕源自童年生活環境的薰陶,也源自她多年做唐太宗秘書的經歷。李治曾說過她很像太宗,李治從心底崇拜她、信服她,其原因之一也在此處。
武則天馭下,注重的是量才錄用。但對於所器重的大臣,也絕不是無原則地袒護縱容。幹得好的,她就賞;犯了法,她也不會輕饒。認為國家大事「唯在賞罰分明」。
宰相盧承慶是顯慶四年(659年)由武則天提拔上來的,是個博學多才的幹員,原是度支部尚書。盧承慶是個經濟學奇才,在貞觀年間做戶部侍郎時,太宗向他詢問歷代戶口的數目,他竟一口氣從夏、商一直講到隋朝,滾瓜爛熟,有憑有據,太宗頓時目瞪口呆,嘆為奇人。後為褚遂良排擠,鬱郁不得志。武則天聽說他有才幹,把他先用為度支尚書,再提為宰相。
不久,顯慶五年七月,他竟在度支問題上出了問題,御史台官員彈劾他「科調失所」。因未能征足賦稅受到御史台官員彈劾。看到劾表後,高宗很為難,因為這個人是武則天提拔的,而且提升很快,出任宰相還不到一年。
武則天聞知,請高宗按章辦事,對大臣要功過兩清,不要看她的面子。於是,下詔將盧承慶免職以示懲罰,後又考慮其才幹起用為潤州(今江蘇鎮江)刺史。
當時的左相許圉(yǔ)師,位高權重,才幹卓越。其父許紹是高祖李淵的兒時夥伴,在高祖、太宗朝都是重臣。武后對許圉師相當尊重,曾屢次登門求教。
然而,龍朔二年(662年)十月,他的兒子出了問題。
其子許自然,是一個七品奉輦直長的殿內司事官。一次出外遊獵踐踏了別人的莊稼,憤怒的田主要同他理論。許自然是個仰仗父親是宰相的紈袴子弟,他不向人家賠禮道歉,還放響箭威脅(一說射死了人)。許圉師知道後很生氣,但又不想丟醜,只想打兒子一頓給田主泄氣,遮掩了事。
豈知田主也不是省油之燈,竟直達司憲台告狀(中央監察機關)。官官相護,司憲大夫楊德裔也想為他遮掩。
誰料西台舍人袁公瑜卻派人用假名字寫了一封信,直接向皇帝告狀。
武則天權衡此事後,建議高宗下旨治他的罪。高宗本來想訓斥一頓從輕處罰,便召見許圉師,責他身為宰相,欺凌百姓,不是作威作福嗎?許圉師竟然死不認帳,說:「臣身為宰相,以忠直事陛下,不能討得眾人的歡心,所以有人背後攻擊我。至於作威作福者,是那些手握兵權,或身居重鎮的人。臣本是一個文吏,奉事皇上皇后,只知閉門自守,哪敢作威作福啊!」
高宗和武后聽他還抵賴,更生氣了。高宗說:「你還恨無兵權嗎!」不過還是考慮到他是位新用的官員,又罪不至誅,就下令免了他的宰相之職,貶為虔州(今江西贛州)刺史,他的兩個兒子都被免官。司憲楊德裔因徇私枉法被流放庭州。
這裡順便提一句,大唐「詩仙」李白的妻子許氏,就是許圉師的孫女。
武則天有著高超的想像力和創造力,操縱心又很強,看到那些官名都是固定的,她又開始覺得不過癮,她要重命名。
武則天建議高宗改革官名,只改其名而不變職責並非大的政治改革。但是,這反映了武則天的創造意識,她本質就是一個討厭固步自封,喜愛創造、變化的女性。她一生曾多次把官職改名。
唐朝的中央政權機構是因襲隋朝的,總稱為三省六部制。三省即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中書省是決策機構,職掌軍國政令、擬定詔書等;門下省是審議、監察機構,職掌政令的審查、議論、駁辨和糾正朝政偏失;尚書省掌管行政,即把中書、門下兩省制定好的政令具體執行、落實。
武則天將三省的名稱全部改稱:尚書省改為中台、中書省改為西台、門下省改為東台。主要是因三省府衙地點而定的,唐代的尚書省府衙設在皇城的正中,所以才改稱中台。中書、門下兩省在皇城的偏西和偏東部,自然就有了西台和東台的稱謂。
為了配套,武則天還把三省的長官也改了名字。如門下侍中改為左相,中書令改為右相,這兩個官職是宰相,就直接叫左右相,不比「侍中」「中書令」清楚明白多了嗎?尚書省長官「僕射」的名字最麻煩,武則天就把它改為「匡政」,就是幫助政府中樞部門做事之意。
史官們見武則天把那麼嚴肅的官名改來改去很不高興。他們不知道,以後,武則天戲法還多著呢。